1.古代诗歌的朗读节奏:七言诗的停顿有三四式或四三式吗
楼上说的是常式,也就是七言诗的律句。
另外,七言诗还有变式,也就是三四式。据传苏东坡曾戏作变体七绝诗一首,仅有十四字 ,却可读成二十八字。
诗曰:“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读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从体式上说,此诗可称为七言平起首句入韵迭连旋转式,句式上既可以按常规读成四三式:赏花归去丨马如飞 酒力微醒丨时已暮,又可以预分为三四式,以便接句迭连用字:赏花归丨去马如飞 酒力微丨醒时已暮。
词曲中三四式多见,如刘过的《二郎神》“便欲访/骑马山翁”,此为三四式。
2.牧童这首古诗怎么停顿
牧童<;唐>;吕岩
朗诵时是这样停顿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拓展资料
牧童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词句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白话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文学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牧童 (吕岩的诗)
3.这句诗怎么停顿
.第二个“走近”要停顿久一点.
.这是根据抓住人的心理变化来安排的.,因为你一般都有一个好奇的心
“她静默地走近”这句就已经让读者产生了好奇,给人一种不明的“静默的走进”到底是干什么、还是看什么,这就让读者一个思考的机会..
.而下句,还来个“走近”,这里就抓住了读者一种“迫切”的心情,这里的重复能起到一个“高潮”的作用,能把读者们的“好奇心”拉的更高,让读者的心完全围着作者写的思路走,越走越深,更能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个停顿稍微比前一个久点就可以,多读诗、和古文能更高的提高你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谢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