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诗《风》的图画
关于古诗《风》的图画如下:
原文: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
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
译文:
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
赏析:
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2.关于古诗《风》的图画
古诗《风》的图画:
【原文】:
风
作者: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树上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的美丽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树倾斜。
【词语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⑵解:落。
⑶能:能够。
⑷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⑸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⑹过:经过。
⑺斜:倾斜。
3.描写风的诗词画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古诗风鸢图诗
《风鸢图诗》 明代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注释 1、风鸢:或称「纸鸢」。
老鹰。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
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于「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呜呜的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再将二者区分了。 2、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
3、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4、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5、消得:消耗,耗费。
6、带将:带领。 翻译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找来柳条和白色的柳絮放在小手上使劲地搓呀搓,搓出了很长的线之后,他们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奔跑着放纸鸢。
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着,他们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长辈们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一个个孩子培养成才呢。 鉴赏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
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准备和纸鸢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
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5.古诗风鸢图诗
风鸢1图诗(其一) 徐渭
柳条搓2线絮3搓棉,
搓够千寻4放纸鸢。
消得5春风多少力,
带将6儿辈上青天1. 风鸢:或称「纸鸢」。鸢:○粤[渊],[jyn1];○汉[yuān];老鹰。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呜呜的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再将二者区分了。
2. 搓:○粤[磋], ;○汉[cuō]。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
3. 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4.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5. 消得:消耗,耗费。
6. 带将:带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