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鹧鸪”的赏析
鹧鸪
朝代:唐代
作者:郑谷
原文: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2.举出几例描写到鹧鸪的古诗词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
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桂林路中作 李商隐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喜康将军见访 刘禹锡 谪居愁寂似幽栖,百草当门茅舍低。
夜猎将军忽相访,鹧鸪惊起绕篱啼。越中 杜牧 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
犹自保郎心似石,绫梭夜夜织寒衣。玉仙馆 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席上贻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和谢豫章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 曹邺 碧树杳云暮,朔风自西来。
佳人忆山水,置酒在高台。不必问流水,坐来日已西。
劝君速归去,正及鹧鸪啼。浣溪沙 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更漏子 李煜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踏歌词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
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梦扬州 秦观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
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小阑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
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长记曾陪燕游。
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
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阮郎归 辛弃疾 山前风雨欲黄昏。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3.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鹧鸪的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它的叫声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和象征:一为离别。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为悲情。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三为爱情。
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 鸪鸣。”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四为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4.鹧鸪是什么鸟
鹧鸪是鹧鸪鸟,又名石鸡、红腿小竹鸡,俗名:赤姑、花鸡、怀南、越雉、鹧鸪、鹧鸪鸟、中国鹧鸪,在我国多分布于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为常见候鸟。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飞行。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飞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
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华鹧鸪
5.鹧鸪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鸟名。
古人认为鹧鸪 是深负怨思的鸟。《禽经》:“飞必南 翥。”
张华注:“虽东西回翔,开翅之始,必先南翥。其志怀南,不徂北 也。”
又称其啼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宋•黄庭坚《咏零陵李宗古居 士家驯鹧鸪》:“此鸟为公行不得,报晴报雨总同声。”
后以其表示哀怨, 或行不得之义。宋•陆游《明发陈公经过摩舍那滩石峰下》:“鹧鸪不相 识,还作故园声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秋余, 山深闻鹧鸪。”
元•萨都剌《越台怀古》:“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 斑斑。”。
6.有关鹧鸪的古诗
和谢豫章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 曹邺
碧树杳云暮,朔风自西来。
佳人忆山水,置酒在高台。
不必问流水,坐来日已西。
劝君速归去,正及鹧鸪啼。
天仙子 皇甫松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浣溪沙 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更漏子 李煜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踏歌词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