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无锡的古诗词
《游惠山(并叙)》 苏轼
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
即去五年,复为湖州,与高邮秦太虚、杭僧参寥同至,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所赋诗,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追用其韵,各赋三首。
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
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
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鹤翔。
炯然肝肺间,已作冰玉光。
虚明中有色,清净自生香。
还従世俗去,永与世俗忘。
薄云不遮山,疏雨不湿人。
萧萧松径滑,策策芒鞋新。
嘉我二三子,皎然无缁磷。
胜游岂殊昔,清句仍绝尘。
吊古泣旧史,疾谗歌小旻。
哀哉扶风子,难与巢许邻。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惠山听松庵 皮日休
千叶莲花旧有香 半山金刹照芳塘
殿前日暮高风起 松子声声打石床
2.求有关无锡的诗词
【无锡东郭送友人游越】刘长卿 客路风霜晓,郊原春兴馀。
平芜不可望,游子去何如。 烟水乘湖阔,云山适越初。
旧都怀作赋,古穴觅藏书。 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
江湖无限意,非独为樵渔。 【晚春宴无锡蔡明府西亭】李嘉佑 茅檐闲寂寂,无事觉人和。
井近时浇圃,城低下见河。 兴缘芳草积,情向远峰多。
别日归吴地,停桡更一过。 【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一作刘长卿诗,一作皇甫冉诗)】郎士元 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
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 新年芳草遍,度日白云深。
欲问微官去,悬知讶此心。 【过梅里七首家于无锡四十载今敝庐数堵…于后·上家山】李绅 上家山,家山依旧好。
昔去松桂长,今来容须老。 上家山,临古道。
高低入云树,芜没连天草。 草色绿萋萋,寒蛩遍草啼。
噪鸦啼树远,行雁帖云齐。 岩光翻落日,僧火开经室。
竹洞磬声长,松楼钟韵疾。 苔阶泉溜鈌,石甃青莎密。
旧径行处迷,前交坐中失。 叹息整华冠,持怀强自欢。
笑歌怜稚孺,弦竹纵吹弹。 山明溪月上,酒满心聊放。
丱发此淹留,垂丝匪闲旷。 青山不可上,昔事还惆怅。
况复白头人,追怀空望望。 【却望无锡芙蓉湖】李绅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
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 丹橘村边独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
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
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 旧山认得烟岚近,湖水平铺碧岫间。
喜见云泉还怅望,自惭山叟不归山。 翠崖幽谷分明处,倦鸟归云在眼前。
惆怅白头为四老,远随尘土去伊川。 【题惠山寺(一作常州无锡县惠山寺)】张祜 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经无锡县醉后吟】赵嘏 客过无名姓,扁舟系柳阴。
穷秋南国泪,残日故乡心。 京洛衣尘在,江湖酒病深。
何须觅陶令,乘醉自横琴。 【夜泊毗陵无锡县有寄】罗隐 草虫幽咽树初团,独系孤舟夜已阑。
浊浪势奔吴苑急,疏钟声彻惠山寒。 愁催鬓发凋何易,贫恋家乡别渐难。
他日亲朋应大笑,始知书剑是无端。 【酬皇甫冉将赴无锡,于云门寺赠别】灵一 湖南通古寺,来往意无涯。
欲识云门路,千峰到若耶。 春山子敬宅,古木谢敷家。
自可长偕隐,那言相去赊。 【山中月夜寄无锡长官】皎然 湖上凉风早,双峰月色秋。
遥知秣陵令,今夜在西楼。 别叶萧萧下,含霜处处流。
如何共清景,异县不同游。 【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皎然 陵寝成香阜,禅枝出白杨。
剑池留故事,月树即他方。 应世缘须别,栖心趣不忘。
还将陆居士,晨发泛归航。 别无锡南禅莲老 生平罹百忧,老来始一欣。
得履方外趣,不涉卷内闻。 留锡憩福境,禅悦志所勤。
日款乡关旧,俱叹鸿鹄分。 偶同窗雨,永怀九仙云。
好持洞下香,法界期普薰。 无锡得次子诗促归 老大心情不外求,得闲欢喜且闲休。
每思尘土年华老,欲接神仙汗漫游。 三月不知春烂熳,五旬却值雨飞浮。
催归又诵吾儿句,便且呼童上小舟。 (以上两首出自宋诗-曹勋) 无锡县春日 吴楚新岐路,江湖旧散人。
放船来古县,沽酒供闲身。 花卸一村雨,鸟啼千树春。
野塘风卷地,无复见芳尘。 送徐显道尉无锡 握手不禁别,庭梧声欲秋。
云霄生脚底,田里付眉头。 敬是褆身柱,和为应物舟。
卷旗蒲柳市,茶鼎雨飕飕。 (以上两首出自宋诗-洪咨夔) 过无锡见李元德祭酒[组诗](宋诗-刘过) 峦树栖禽暖不飞,不如弓缴有危机。
季鹰若悟莼鲈好,应悔江东不蚤归。 过无锡见李元德祭酒 高门扫日鸣珂里,吹竹弹丝暖响中。
寂寞一区如此宅,世间却有两扬雄。 过无锡见李元德祭酒 新变文章学未成,青云无路致吾身。
应逢垫角诸生笑,欲效林宗却整巾。 无锡道观(宋诗-刘过) 门外红尘市一廛,买瓜买李兴修然。
树根石透月洒落,殿阁屋多风的旋。 卖墨道人勤置酒,能诗老子欲飞仙。
髑髅南面蛆虫辈,鹏鷃逍遥各自天。 送王安之无锡州判(宋诗-陆文圭) 龙峰邻吾州,赤子久失乳。
或加手斲削,谁肯顷摩拊。 有客来嘉禾,谈我读书坞。
口称王侯贤,可配循吏古。 廉不受私谒,公不畏强御。
素秋下严霜,阳春沃膏雨。 泽国鲈正肥,山泉茗尤苦。
州县徒劳人,扬历安足数。 莫思金带横,长学彩衣舞。
送无锡主簿王庾(宋诗-宋祁) 莫叹东南远,须荣试吏才。 客从梁苑至,家侍太邱来。
木脱洲程迥,风长橹意催。 蝉知疁稻熟,鰌记海潮回。
讼知间乡犴,糖螯佐寿杯。 牛刀宜自爱,无及武城咍。
无锡寄孙正之(宋诗-王安石) 健席高樯送病身,乱山荒陇障归津。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更几人。
送冯卿归无锡(宋诗-王遂) 天欲吾民起困穷,就教自择孰如公。 欢颜疾痛呻吟后,乐意耕桑陇亩中。
尽有深长开幕画,若无华藻到边功。 只今未觉诗书力,去久犹当说大冯。
送冯卿归无锡(二) 浮云出处泊无情,来辄成违去辄明。 解后一时如失计,峥嵘千古却收名。
静修香火宁非愿,归对渔樵更觉荣。 旋汲惠泉烹顾渚,春风杖屦及山行。
无锡(宋诗-文天祥)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
3.天远惠山下,冷月伴清吟.是谁写的诗
是不是你写的 天远惠山下,冷月伴清吟;佳节已渐过,依稀离乡情;小坐静忧思,心乱无所倚;感怀情犹怯,贸然长叹惜。
经查,这是江苏高邮一中的高一一个班级学生2005年元月在班栏里公布的。内容是: 新年又来到, 天远惠山下, 向你问个好, 冷月伴清吟. 办事处处顺, 佳节日渐进, 生活步步高, 依稀离乡情. 好运天天交, 小坐静忧思, 越长越俊俏, 心乱无所倚. 家里出黄金, 感怀情犹怯, 墙上长钞票, 冒然长叹息. 还要天天笑. (将句首字连读) 两首诗连在一起就是: 天远惠山下, 向你问个好, 冷月伴清吟。
办事处处顺, 佳节日渐进, 生活步步高, 依稀离乡情。 好运天天交, 小坐静忧思, 越长越俊俏, 心乱无所倚。
家里出黄金, 感怀情犹怯, 墙上长钞票, 冒然长叹息。 还要天天笑。
(将句首字连读。
相同的诗还有: 天远嵩山下, 冷月半清笛, 佳节日渐近, 依稀离乡情, 小酌寄幽思。
心愁无所倚, 感伤泪沾襟, 耄耋归故里。
其实,这两首都是藏头诗,每句第一字,同音不同字,句首连在一起就是:天冷加衣,小心感冒冒! 。
4.惠山的来历
渊源:惠山,邑中名胜,自古名人骚客多所趋集。
略检元人王仁甫纂《无锡县志》,及明成化年间邵宝手定《惠山记》,于惠山之题咏可谓洋洋大观矣,其中不乏顾况、李绅、陆羽、倪瓒、沈周等名动一时的人物。若去游锡惠名胜景区时稍加留意,历代碑刻即是见证。
到了明万历年间,“公安三袁”的横空出世,直比宋代“三苏”,其势亦如钱江之潮,荡涤了当时“摹拟涂泽”的沉疴文风,令世人耳目为之一新。三袁之中,又以袁中郎宏道影响为最大,成就亦最高,他的“真心说”与李贽所倡“童心说”一脉相承。
自然,若有机缘,“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中郎断不会对惠山视若无睹的,惠山集万千宠爱,亦不能单单遗了中郎。万历二十二年十月,中郎赴京候吏部选。
十二月,出任吴县县令。当时是怎样的一个世道呢?《明史·本纪第二十》是这样记述的:“各省灾伤,山东、河南、徐、淮尤甚;盗贼四起,朝廷诏令不行。”
虽然,他在翌年三月上任后的不满两年间,“听断敏决,公庭鲜事”,但中郎对于那个“豪杰不乐为用”的时代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况且与生俱来的书生意气,率性不群,注定了他不可能长久地戮力仕途,江湖山泽方是他安放心灵的居所。所以,中郎赴任后不久即感叹“甚烦苦,殊不如田舍翁饮酒下棋之乐也”,亦确非矫情之辞。
万历二十五年,中郎在两次“乞归”后,终于辞去吴县县令,这一年他三十岁。中郎辞官后曾寄居无锡友人家,《游惠山记》当是他第一次游惠山后有感而发的山水小品佳构。
其时“天气稍暖”,应是初春光景,每日杜门养病的中郎“举身如坐热炉”,读书亦厌,听邻人朱叟说书亦厌,“性本爱丘山”,终于是耐不住山水的召唤,呼小舟携儿俱行。“茶铛为热,已至山下”,想来友人寓所离惠山颇近,且有河道相通。
实在描摹惠山景物虽止淡淡两句——“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但中郎与惠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让他连宿了两夜,可见中郎对之是如何的一见倾心。
这般的倾心方能生出这般的感叹:“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中郎关于惠山的记游还有一篇,多述惠山泉烹茶事。
自唐陆羽评定惠山泉为天下第二后,历来文人雅士僧侣贵胄多以此泉点茶为乐事。中郎多次莅惠山,必然得其真趣,以致“时瓶坛盏未能斯须去身”。
他的朋友曾问他辞官后有什么打算,中郎说:“愿得惠山为汤沐,余辈披缁衣老焉。”二泉旁是应该将中郎这篇刻碑的。
自从陆羽品为“天下第二泉”之后,已时越千载,盛名不衰。古往今来,这一泓清泉,受到多少帝王将相、骚客文人的青睐,无不以一品二泉之水为快。
唐代张又新亦曾步陆羽之后尘前来惠山品评二泉之水。在此前唐代品泉家刘伯刍,亦曾将惠山泉评为“天下第二泉”。
唐武 “天下第二泉”宗会昌(814–846)年间,宰相李德裕住在京城长安,喜饮二泉水竟然责令地方官吏派人用驿递方法,把三千里外的无锡泉水运去享用。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讽喻道: 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宋徽宗时,亦将二泉列为贡品,按时按量送往东京汴梁。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登临惠山,品尝过二泉水。
至于历代的文人雅士,为二泉赋诗作歌者,则更是无计其数。如时为无锡尉的唐代诗人皇甫冉在《无锡惠山寺流泉歌》云:“寺有兮泉在山,锵金鸣玉兮长潺潺,作潭镜兮澄寺内,泛岩花兮到人间……我来结绶末经秋,已厌微官忘旧游,且复迟回犹末去,此心只为灵泉留。”
而在口咏茶品泉的诗章中,当首推北宋文学家苏轼了,他在任杭州通判时,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间,来无锡曾作《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诗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浪漫诗句,却独具品泉妙韵,诗人似乎比喻自己已羽化成仙,身携皓月,从天外飞来,与惠山钱道人共品这连浩瀚苍穹也已闻名的人间第二泉。这真可谓是咏茶品泉辞章中之千古绝唱了。
所以为历代茶人墨客称道不已,曾被改写成一些名胜之地茶亭楹联以招游客,品茗赏联,平添无限雅兴。
5.无锡惠山的由来
无锡,得名于锡山。
因周秦时盛 产铅锡,故名锡山。惠山与锡山之间是一片镜湖,原称秦王坞,传说是秦 始皇为了断开两山之间的灵气,怕有 英雄出于此地,而命人挖开的。
惠山,得名于过往此山的西域僧 人慧照之谐音。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就在惠山之上,相传茶神陆羽品 尝惠山泉水后,评定为天下第二泉, 从此名声大振。
写过“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
的诗人李绅,对此泉的评价是:“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 尽芳味也。”称此泉为人间灵液。
大诗 人苏东坡也曾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传说明太 祖朱元璋游惠山时,山寺僧人性海截竹为三,搭成茶炉,用以煮茶。
朱元 璋饮茶后顿觉甘芳可口,风味别具, 就问:此何茶?如何煮?用何水?性 海答道:雪浪山上雨前茶,若冰洞中 二泉水,三片竹叶煮新茗。朱元璋随口说:老和尚,你可以成仙了。
哪曾 想,皇帝是金口玉言,性海果然成仙 去了。至今,二泉南面,留有竹炉山 房。
我国著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 月》,就源出于此。清光绪末年,无锡雷尊殿有个叫阿炳的小道士,自幼喜 爱音乐。
在道士华清的指导下,阿炳 的演奏越来越娴熟。每当夜阑人静时, 双目失明的阿炳便坐在惠山泉畔,聆 听泉水叮咚,久而久之,泉水神韵从琴弦上流出,一首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