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一两银子大概等于现在的多少钱大家都知道古代没有什么很好的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
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
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
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
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 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 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 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明朝1两白银在38-42克之间,约2盎司,每盎司白银现在约11美圆,考虑到古代白银的纯度在90%,所以明朝的一两白银现在的重量价值就是160元人民币左右。 从历史经济学来看,资源的长远价格是下跌的。
比如煤矿等。 如果有历史价值,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2.形容白银的诗句
《八月十三夜与张检法泛武溪》
年代: 宋 作者: 朱翌
川净波平五板舟,天开地辟一轮秋。
白银国放黄金色,宫锦袍添紫绮裘。
坐久星河挂璎珞,夜深风露走珠旒。
人间意适须乘兴,我是闲人更自由。
《望人家桃李花》
年代: 唐 作者: 贺知章
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
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
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
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送窦司马贬宜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天马白银鞍,亲承明主欢。斗鸡金宫里,射雁碧云端。
堂上罗中贵,歌钟清夜阑。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
赵璧为谁点,隋珠枉被弹。圣朝多雨露,莫厌此行难。
《相和歌辞·善哉行》
年代: 唐 作者: 僧贯休
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珰,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喜迁莺·玉龙垂尾》
年代: 宋 作者: 王千秋
玉龙垂尾。望阙角岹峣,如侵云里。明璧榱题,白银阶陛,平日世间无是。静久声鸣槛竹,夜半色侵窗纸。最奇处,尽巧妆枝上,低飞檐底。
当为。呼游骑。嗾犬擎苍,腰箭随邻里。藉草烹鲜,枯枝煎茗,点化玉花为水。未挹瑶台风露,且借琼林栖椅。眩银海,待斜披鹤氅,骑鲸寻李。
3.在古代银子货币为什么叫纹银
看来百度知道跟维基百科的答案是一样的,不知道二者谁抄谁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解释的问题很大。
其实纹银就是银锭的一种俗称,它的由来很简单,因为早期的纹银银锭中心有螺旋纹路。 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而洋商复挟至各省海口,阳置货而阴市银,至洋银日多,纹银日少而贵。
上患之,命粤督申严禁约,然所禁不及洋银,仿铸之广板、福板、杭板、吴庄、行庄,耗华银如故。”由此不难看出,洋银、纹银都是实物白银,洋银指的是外国的银元,而纹银指的是中国的银锭。
稍有点常识的人也应该知道,纹银显然不可能是货币“单位”。比如我国现在的货币单位是“人民币元”,美国的货币单位是“美元”,英国的货币单位是“英镑”等等。
清朝流通制钱和白银两种货币,制钱的单位是文,而中央政府的白银单位则是库平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马关条约》中的赔款即采用此单位。清末按照库平七千二分白银为银元1圆,三千六分为半圆,一钱四分四厘为二角,七分二厘为一角,三分六厘为半角的标准发行机制银币。
至于成色,所谓足色纹银的“足色”或十成纹银的“十成”才代表93。5374% 不同朝代不同地方的银锭器型不同,到后来也不一定要有螺旋纹路了。
比如著名的清代川锭就是这样的,上面有的打有足色纹银字样。 又比如云南著名的牌坊锭,上面有公议纹银字样 至于说什么元宝形式的“宝银”,我倒想问问“元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就是那种两头翘起,中间鼓得跟个馒头似的金元宝,银元宝?其实不然,那些不过是现代影视剧中美化了的带有象征意义的道具而已。
不过影视剧中的元宝的确有它的原型,民间俗称“大翅” 有兴趣的话加入我们的银锭金锭论坛,看看这两个帖子,了解一下四川银锭的情况。 。
4.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从论坛中转录,仅博一笑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 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 了初步的答案。
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 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 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
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
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 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
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ررررر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ر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ر 白ر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
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钱 1文钱 = 人民币0。 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
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 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
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
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
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 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
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
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
5.关于银子的诗句
《八月十三夜与张检法泛武溪》年代: 宋 作者: 朱翌川净波平五板舟,天开地辟一轮秋。
白银国放黄金色,宫锦袍添紫绮裘。坐久星河挂璎珞,夜深风露走珠旒。
人间意适须乘兴,我是闲人更自由。《望人家桃李花》年代: 唐 作者: 贺知章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
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
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
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