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修辞手法的古诗夸张比喻

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孟浩然《春晓》花落知多少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清照:知否?知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咏柳一诗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因为诵读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早春二月的柳树生机勃勃,有春风送暖之感.头两句描写柳树的形状,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早春二月正是柳树发芽的季节.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始终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此诗构思新颖,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语言清丽流畅,四句一环扣一环,为贺诗佳作.诗中把春风比做成剪刀.全诗借咏柳而咏春天,这首诗以其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以及清新洒脱的语言,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不说春天之美好,而言柳之妩媚,以柳之美衬托春之美好.暖日熏风柳色新,碧丝摇曳春渐深.从鹅黄着柳到柳成荫,柳是春天里最有代表的景物之一,古人多以柳色的盛衰来抒情.。

3.含有拟人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4.请分别写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并注明诗题

一、比喻。

1、例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出处:贺知章的《咏柳》。

3、释义:绿色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的温暖春风。 4、赏析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二、拟人。

1、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出处: 杜甫的《春夜喜雨》。

3、释义: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4、赏析 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三、夸张 1、例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处: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释义: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 4、赏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

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适当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而又贴切。 扩展资料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比喻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5.各种修辞手法的古诗句各两条

比喻修辞的古诗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注:此作兼有双关手法)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双关修辞的古诗词: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子夜四时歌·春歌 晋代乐府民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拟人修辞的古诗词: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