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二年级古诗,要15首啊
一年级上册山村〔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年级下册古诗: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夏日〔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居秋螟〔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年级上册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遗爱寺〔唐〕白居易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下册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去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9字一行,共15行的古诗
1、你说的是九言诗,九言诗以偶数句式为主,没有15行的。
最接近的是 秋泛图 清 朱竹垞 田郎与我相识今十年,新诗日下万口争流传。 黄尘扑面三伏火云热,每诵子作令我心爽然。
开轩示我秋泛图五丈.鸭头图画宛似吴中船。 大通桥北官舍最湫隘,箕筥升斛囊囊群喧阗。
他人对此束缚不得去,田郎掉头一笑浮轻涟。 疏花蒙茏两岸渡头发.蹇驴蹩虌百丈风中牵。
五里十里长亭短亭出,千丝万丝杨枝柳枝眠。 当其快意何啻天上坐,酒杯入手兴致吟犹颠。
庆丰闸口只有此渠水,未知经过谁子曾洄沿。 仓曹题注名姓不可数,似子飞扬跌宕其无前。
长安酒人一时赋长句,我亦对客点笔银光笺。 篷窗寂寞不妨添画我.从子日日高咏秋水篇。
2、九言诗,一般说来,全诗每句九字,句数不限,以偶数句式为主,节奏均依传统体式。 前人称之为“九言律”。
九言句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九言句为主的诗歌。汉代九言诗已经基本成型。
3、其他九言诗 明人杨升庵(慎)的《梅花诗》: 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 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
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 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魏偁《石城久旱仲冬十二夜大雨晓起作》 昨夜阴风怒号乱云走,须臾天赤疾雨敲窗牖。 卧听萧瑟寒声溢耳多,胜饮等前几勺麻姑酒。
倚锄农子明看垄亩头,鼓枻商人料入溪龙口。 晓癖荆扉水漫蓄鱼池,鹅鸭沈浮于我愁何有。
断炊日读书歌 清 王瑶娟 尘世浑浑兮俗眼茫茫,乾坤浩大兮各有行藏。 至人存诚兮不在色庄,大道昭昭兮修之吉祥。
我心自许兮坦然顺适,冰霜贞洁兮堪比圭璋。 莲葆馥郁兮名方君子,不染污泥兮岂并群芳。
谁能识我兮与我无与,不是知音兮于我何伤。 恕人责己兮能耕方寸,去短存长兮何用不臧。
境之不足兮惟富与贵,志不在此兮饥饿何妨。 包函宇宙兮人天莫测,乐我诗书兮发其古香。
3.古诗15首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4.十五从军征的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