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商鞅的古诗

《商鞅诗》(唐)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君书名句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2.商鞅的读音是

shāng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商人。商贩。商贾(g?)(商人)。商旅。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商数。

中国朝代名:商代。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姓。

yāng

古代用马拉车时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yàng

〔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商shāng 鞅yāng 都读一声。

3.关于商鞅的古诗

《商鞅诗》(唐)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

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

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君书名句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4.商鞅的鞅的读音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

商鞅shang yang,读一声(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1-2]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3-4] 。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5.商鞅的读音是

商 shāng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

商讨。商议。

商定。商榷。

商酌(商量斟酌)。相商。

磋商。洽商。

协商。 买卖,生意:商业。

商店。商界。

商品。商标。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商人。商贩。

商贾(g?)(商人)。商旅。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商数。 中国朝代名:商代。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姓。 鞅 yāng 古代用马拉车时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鞅 yàng 〔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商shāng 鞅yāng 都读一声。

6.王安石写过一首《商鞅》的古诗吗﹖

亲,你好!

王安石写过这么一首诗的!

《商鞅》

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严守自己诺言比百两黄金还珍重。指信守诺言可贵)。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典故】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7.贾生古诗带拼音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全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xuān shì qiú xián fǎng zhú chén , jiǎ shēng cái diào gèng wú lún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lián yè bàn xū qián xí ,bú wèn cāng shēng wèn guǐ shén 。

翻译: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此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