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塞这首诗中的飞将是指什么朝什么

飞将军乃是西汉的李广。

李广,中国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受命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2.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谁

当然是李广了

第一点:大唐帝国300多年来,从来就没有一个诗人是赞扬卫青和霍去病的,全部都是歌颂李广的,

第二点:大汉帝国的北边有四个地方都叫龙城,其中有一处叫卢龙城,是李广练兵的地方,这四个地方,也都是李广守过的地方,他守的这些年,匈奴秋毫不犯,所以才有匈奴不敢渡地步。

第三点:诗中讲的是防御,并不是进攻,有人以战绩说龙城飞将! 难道不应该从诗中联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如果李广在!匈奴过不了阴山! 卫青霍去病都是主动出击的,而李广确实是防御性人才!首先卫青只是取得了龙城大捷,也就是去龙城扫荡了一番,扫荡过后马上就跑回来了,卫青攻破过龙城,扫了匈奴的面子没错,但是卫青并没有在哪里驻守过,只是去过而已。这样和“龙城飞将在,”就有点驴头不对马嘴,诗句的意思是:假如飞将还在龙城驻守,就不会让胡人南下入侵。也就是诗句的意思是守住边塞,让胡人无法南下。,卫青是主动出击,打击匈奴的将领。如果要写卫青,只能写:要是汉大将军卫青还在人世,早就攻破龙城,扫平匈奴了。如果写卫青,就决不能写什么“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守城阻止匈奴南下的意思,,。

第四,飞将军这个名称,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李广一人,也只有他配有这个称呼。

第五,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的是大汉帝国的边境,并没有说到匈奴境内,诗人是到达李广驻守过的地方,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发出的感叹,诗人并没有到达匈奴。

第六点:唐朝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龙城,那就是唐朝皇族的发祥地,即甘肃天水,而这里就是李广出生的地方。

第七:大家误判了古代地理,误读了唐代历史。古代阴山非内蒙古河套平原北部的大青山,更不是甘肃某地,而是今天的燕山北脉,即七老图山,是汉唐关塞,历代为中原与北方草原的天堑,诗中”出塞”的塞即指此关山即阴山。而龙城也非在我国西北地区,而是在上述阴山脚下的右北平郡,也是曹操北征乌桓,路过的平刚古城,此地为今天内蒙古宁城县的黑城古遗址。西汉飞将军李广戍边就在此地,此诗和卫青联系更是天方夜谭。

3.《出塞》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飞将”指的是 ,“胡马”是指

唐·王昌龄《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3)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4.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谁

历来对这首诗”龙城飞将”到底是指卫青还是李广存在争议?既然王昌龄开篇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我们就从汉朝边关说起。

王昌龄诗的开头,描写明月照耀下的秦汉边关,应该是一片静谧祥和的,为什么能静谧祥和?因为和平,一旦发生战争,边境狼烟四起,金戈铁马,血肉横飞,哪来的静谧?

秦朝时,秦军强大没有边患。汉朝时匈奴却时刻危险着北部边防。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萧关,进逼咸阳附近。在匈奴咄咄逼人的边患下,是谁保卫了国家的边境安全,换取汉初六十年社会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间,答案自然是边关将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护佑着国家的安宁。

王昌龄所处的是盛唐时期,唐朝军队一直是很剽悍的,国家四处用兵就是为了消除边患,可是军队强大了,将帅立功了,可这些悍将也不受约束了,这也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原因,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长期的战争人们渴望和平。如果有”龙城飞将”在,匈奴人是不敢度过阴山来进犯的,国家就安宁了。

那”龙城飞将”是谁?

有人说是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与“龙”同,笼城就是龙城,因此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更多人认为汉飞将军李广

王昌龄诗中的”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几乎匈奴进犯的要塞都派遣李广为太守。

看李广的人生轨迹。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崭露头角。汉景帝时,李广辗转边地,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驻守右北平几年,匈奴不敢进犯。

可以说,李广从军到死,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汉朝北部要塞驻防,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汉朝的边关安宁。

李广和卫青都是功勋卓著的将领,李广的功劳在于”守”,而卫青的功劳在于”攻”。很多人只看到卫青封侯拜相,却抹杀李广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是不公平的!

而且,李广是守护边疆让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卫青是主动出击匈奴,每一次都需要王朝积蓄巨大的能量,付出巨大的战争成本,出击匈奴,消耗匈奴有生力量。汉朝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几乎耗尽了民力,导致生灵涂炭、民生凋敝。

因此,我更倾向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李广,守卫边疆安全,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作者王昌龄的夙愿,也是边关战士和天下黎明的夙愿。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