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古诗的思想感情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诗配画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2.一年级上册古诗画表达了什么感情
全国: 0751─2892─9099 感谢支持!
—————————
手机转账,即时到账;
电脑转账,免费的24小时内到账;付费的,2小时内到账。
单笔5万元,提交后的下一个工作日内24点前到账。
工作日是不包括国定节假日、双休日,到账时间顺延。
————————————————————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一年级上册古诗画表达了什么感情
全国: 0751─2892─9099 感谢支持!—————————手机转账,即时到账;电脑转账,免费的24小时内到账;付费的,2小时内到账。
单笔5万元,提交后的下一个工作日内24点前到账。工作日是不包括国定节假日、双休日,到账时间顺延。
————————————————————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4.画的古诗我能用””画出诗中的景物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同上.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3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4.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6.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7.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38.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