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咏雪》来历: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咏雪》。
一、古诗原文
《咏雪》
作者:郑板桥(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二、古诗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扩展资料
《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题画诗在郑板桥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
郑板桥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咏雪
2.“一片一片又一片”是什么故事里的诗句
相传古时候有几个秀才,有一年 冬天的时候在一起赏雪吟诗。
其中的 一个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众人不知其中奥妙。于是有人接到“两片三 片四五片”,这时有人开始笑出声来 了。
等到第三句一出,“六片七片八九 片”,在座的人全都忍俊不禁,纷纷责 问道:“你这是写的什么东西?”此时秀崔颢被罢官后,羁旅异地,登上黄 才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大声地说道: “飞入芦花都不见。”听到这句以后,大家的笑声和责问声都戛然而止。
相反 都拍手称赞道:“好诗,好诗!”这首诗的前三句是单调重复的, 而正是这种平淡的叙述,才能为最后 一句营造出大雪纷飞的艺术境界。正是因为前面的渲染和铺陈,“飞入芦花 都不见”的“都”字,才有了魔术一般的 魅力。
平中见奇,其实就是以平托奇。 有了平,奇才更加鲜明强烈;有了奇, 平才不至于流于平板、平淡。
3.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逆挽诗 又叫逆转诗 抑扬诗 陡转诗 雅俗诗 一般是起句平常,甚至让人感到十分粗俗,但从全诗来看,知只是一种铺垫,后半部分语意陡转,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
这种诗很多,可分为五小类:铺垫式、巧补式、波浪式、解疑式、扬抑式。 郑板桥作《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
楼主问的在这里。据说这是最早的版本。
附一些逆挽诗: 1. 铺垫式 所谓铺垫式(拨叶寻花),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 鸡叫(一) 【宋】赵匡胤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云与残月。有人此诗作过评论,说前面两句淡而无味,让人看之昏昏欲睡,转之后两句忽然豁然开朗,蓬勃而出,大气毅然而至。
鸡叫(二) 【明】朱元璋 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 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
沱雨献寿 【明】朱元璋 (或说是清朝郑板桥)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咏麻雀 【清】李调元 (或说是徐文长)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一上 佚名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或说是明代唐伯虎〈一上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 万里江山都一望。
不留姓名 【清】纪晓岚 一爬爬上最高楼,十二栏杆撞斗牛。 纪昀不愿留名姓,恐压八闽十二州 杨柳树 【清】纪晓岚 东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
西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 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住? 或说是相传古时候,一群考生在长安灞亭设宴饯别.一位童生高声吟道 东边一带杨柳树,南边一带杨柳树, 西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 众人一楞,这算什么诗 众人嘲笑之余,那童生却用缓慢声调吟道: 愿借碧丝千万条,绾住斯人心不走. 2. 巧补式 犹如续字联,就是命题写诗或作联的条件、背景一变再变,使得写诗人或题联者穷于应付,这是要考考咏诗或题联之人的应景捷才。
吟黑鹤 乾隆皇帝下江南,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当即要随行的文人赋诗。一个叫冯诚修的吟道: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乾隆皇帝听后摇摇头:“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瞠目结舌,只见冯诚修不慌不忙,顺势吟出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将吟白鹤的诗变成了吟黑鹤的诗,补得天衣无逢,不留痕迹 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
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接口吟出:“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
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救诗 皇后生了孩子,永乐帝令解晋吟诗。
解缙脱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龙”,刚要续句,永乐帝说:“生的是女孩。”解缙续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
永乐帝又打断:“可惜夭折了。”解缙随机续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永乐帝叹口气说:“早丢到池塘里去了。”解缙续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首顺势而取的逆挽诗令人绝倒一时。 尝有人召仙,请作梅花诗。
仙箕遂写‘玉质亭亭清且幽’。其人云:‘要红梅。
’即承曰:‘着点颜色点枝头。牧童睡起朦胧眼,错认桃林去放牛。
’(此事见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又一箕题鸡冠花诗:‘鸡冠本是胭脂染。’其人云:‘要白者。
’即承云:‘洗却胭脂似雪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犹带一头霜。
’ 3.波浪式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至亲。
4.赏析诗歌 《下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天空中下起来一片又一片的飞雪,好多雪花在天空中自在地飞舞,飞到芦花从中却又消失不见了,此诗看似简单,却颇有雅趣,雪与芦花融为一体,将雪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不过这最后的点睛之笔却是由他人所续。
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诗《飞雪》。
据说这是清乾隆帝与纪昀合作的咏雪诗(乾隆作前三句,纪昀作末句)这里的一片等指雪花,是白色的,而草丛是绿色的,不可能”都不见”,改为”飞入芦花都不见”更好,因为芦花是白色的。
扩展资料
来源典故:
清朝乾隆年间,据说乾隆有一次和臣子微服私访到了杭州西湖,看着西湖的美景,他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就在这时,天空中竟然飘起了大雪。
乾隆见景生情,随口吟诵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在最后一句时,想不出来了。
随行的臣子看皇帝陷入了尴尬,纪昀立即补救道:“飞入芦花都不见。”于是这首《飞雪》就此诞生。
乾隆不仅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一位大才子,他不但擅长书画,勤于收藏,而且热衷于写诗。
他一生做诗41863多首,超过了《全唐诗》2000多位诗人所写诗的总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