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名里带溟字的诗词有哪些

溟,指海,一般和“沧溟”组成一个联合词语。常见的诗有:

唐 顾况《酬柳相公》:

天下如今已太平,

相公何事唤狂生。

个身恰似笼中鹤,

东望沧溟叫数声。

唐:李德裕《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东望沧溟路几重,无因白首更相逢。

已悲泉下双琪树, 又惜天边一卧龙。

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

思君远寄西山药,岁暮相期向赤松。

宋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

浩荡清淮天共流,

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

吹入沧溟始自由。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关于沧溟的诗句

一:唐 顾况《酬柳相公》:

天下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唤狂生。

个身恰似笼中鹤,东望沧溟叫数声。

二、唐:李德裕《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东望沧溟路几重,无因白首更相逢。

已悲泉下双琪树, 又惜天边一卧龙。

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

思君远寄西山药,岁暮相期向赤松。

三、宋苏舜钦 和《淮上遇便风》

浩荡请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 吹入沧溟始自由。

四、宋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3.含有”溟渤”字的古诗

溟渤

溟海和渤海。多泛指大海。

相和歌辞·善哉行(大鹏刷翮谢溟渤)

唐五代 齐己

大鹏刷翮谢溟渤,青云万层高突出。

下视秋涛空渺弥,旧处鱼龙皆细物。

人生在世何容易,眼浊心昏信生死。

愿除嗜欲待身轻,携手同寻列仙事。

南朝 宋 鲍照 《代君子有所思》诗:“筑山拟蓬壶,穿池类溟渤。”

唐 李涉 《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诗:“后辈无劳续出头,坳塘不合窥溟渤。”

清 唐孙华 《寄题三贤祠》诗:“ 江夏今儒宗,词源倾溟渤。”

4.含“玄溟”两字的诗词

《祷雨有应寄鹤林》(“丰隆急速追玄溟”)

【宋】白玉蟾

魃焰爇天草木烦,请檄上清火铃君。

为我挽断黄河源,并与拽翻苍海根。

我亦弗信神龙顽,我亦弗疑神雷蛮。

速须(毯炎换及)雨如倾盆,鹤林真人事奏函。

白昼香篆升天门,东井箕星访白羊。

丰隆急速追玄溟,宇宙肸蚃一弹指。

郊外万丝悬如绳,人疑袖手倦作霖。

岂知此心冥太清,夙世已是神霄卿。

《棹棹楫》 (“玄溟精心从初末”)

【元】侯善渊

玄溟精心从初末。罔象恢恢司善恶。

暗察无私非失过。真与假,会尽都小可。

存亡得失由人作。但向玄门无令错。

退隐林泉谁与个。俗情无,青山绿水我。

《题温泉》(“玄溟漫嘘炎”)

【明】彭纲

崆峒西北来,地底蓄灵气。

泄为温汤水,日夜惊长沸。

玄溟漫嘘炎,阳侯翻钻燧。

疑与咸池通,无乃荧惑坠。

信哉丹黄根,固与诸源异。

悍性非自煎,热中竟谁为。

始出堪旬炮,渐远资种莳。

寥寥川原远,寂寂亭塘邃。

偷闲试幽寻,时日逢春季。

振衣一浴之,清风聊适意。

华清当时名,沂水千载事。

5.关于滇池的古诗

昆明池水战词

朝代:唐代

作者:温庭筠

原文:

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赤帝龙孙鳞甲怒,

临流一盼生阴风。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旌兽舰凌波起。

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溟池海浦俱喧豗.

青帜白旌相次来。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

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渺莽残阳钓艇归,

绿头江鸭眠沙草。

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

朝代:唐代

作者:童翰卿

原文: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6.和鲲有关的诗句

《同崔录事哭郑员外》卢照邻

文学秋天远,郎官星位尊。

伊人表时彦,飞誉满司存。

楚席光文雅,瑶山侍讨论。

凤词凌汉阁,龟辩罩周园。

已陪东岳驾,将逝北溟鲲。

《赠宣城赵太守悦》李白

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

《上崔相百忧章》李白

共公赫怒,天维中摧。

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泊岳阳城下》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7.孟浩然的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词全文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

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