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飞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2.带飞的诗句,越多越好,大侠们帮忙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高长。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不放玉花尽堕地,留在广寒宫阙。
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恰如飞鸟倦知还,澹荡梨花深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千龄挺秀,万叶飞荣。
叠嶂重岩倚其后,飞云流水枕其前。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穷兵黩武今如此, 鼎湖飞龙安可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凌空缥缈一飞影,山寺高僧俱惊骇,
急奏晨钟壮行色,高诵佛号助英才。
空盼飞鸿传书至,悲向苍天呼斜阳。
汩罗江边咏天语,思潮如涌笔如飞。
曾经刀山驱猛虎,几度火海战飞龙。
飞步凌云八千里,多少年来无劲敌?
去年与君赋新词,正是北雁南飞时。
漫天捷报作雪飞,遍唱三军夺帅旗。
悲风送君君何去?飞鸿频传断肠句。
飞鸿飞落红尘中,浮云伴我来纵横。
低眉看尽水东流,仰天望断雁南飞。
找得很累哇~~希望用得上~~
3.带飞的诗句
1、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出自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译文: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2、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出自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译文:飞腾与沉沦自然相隔万里,有什么能抚慰我满腔真诚?
3、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译文: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4、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霰。——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译文:垂柳隐约幽微像轻烟,飞花飘扬飞舞似雪粒。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木兰辞》
译文: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7、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唐·白居易《长恨歌》
译文: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
8、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4.表达“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有哪些
1、《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4、《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译文: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5、《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译文: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5.形容 高超的诗句
有两首诗中的诗句都可以形容箭法高超~~
1、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表现了箭法高超~~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2、曹植《白马篇》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箭靶的名称】
译文:
左右开弓射中目标.,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希望能帮到您~~
6.《登飞来峰》正面描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有哪些
《登飞来峰》正面描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全文: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69088.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