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的古诗《草》怎么写草(唐)白居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2.【白居易的《草》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这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的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命题诗,题目前要加“赋得”两个字,内容类似咏物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借春草表达情意是古人惯用的手段.“青”,谐音“亲”、“情”.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也是人最思念亲人的时候.青草年年长,思念也会年年加深.野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隔不断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满了道路,该有多么难走!野草是那么荒远,你何时才能回来?我虽然不愿意你离去,你却不得不远行.这莽莽的青草,见证着我们的友情.说白了:朋友,你就要远行了.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绿的时候,我该多么想你呀.这路途遥遥,又让我多么担心你呀!不过,我们的友谊像青草一样常青,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

3.【白居易咏草的诗句是前两句还是后两句】

这首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情,构思奇特,别有风味.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此诗首联出句似乎是韦应物《滁州西涧》头尾两句的合成:\“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面对这一境界,诗人提出不知谁懂得忘忧这个奇怪的问题,但似乎没回答,其实不用回答,就是\“草”.颔联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这两句写得好,\“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颈联逆转,赋予\“草”以异样的情味:金谷园中\“流水无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怜金谷坠楼人”?石头城下\“但寒烟衰草凝绿”,是否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草”则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无穷惆怅.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国,却不能重生再造.尾联结情.诗人怅望\“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遥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飞烟灭”,绝代佳人绿珠早已\“花落人亡两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穷感慨不由涌上心头.可再往深处想,人还不如草,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是统统都可以抛弃的.想到这,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

4.白居易的《草》这首古诗写合适的诗句是什么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解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3、萋萋:茂盛的样子.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赏析这是咏物,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