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喻诗有哪些,急求诗,急
一)博喻诗
一首诗中一连用多个比喻,古人称为连珠(连珠在古代有好几个意义容易混淆,因此我改用博喻)。
诗词例
连珠诗一组(之一) 张之洞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知远心多危,知近心多偷。
微生只须臾,苟乐且嬉游。
所甘露头草,所便丛棘幽。
霜寒即埽迹,潦至亦随流。
宇宙固不问,谋身且不周。
贤惜没世名,圣为百世谋。
宣尼日栖皇,公旦思绸缪。
天高可倚杵,海深或断流。
阳乌畏仰射,六鳌妨重钩,
吾闻尧与舜,日为天下忧。
注释解释说:“此章切戒处高位者,无事时盘乐怠敖,必至于酿乱。故明君良相,常制治于未乱,曙戒于几先。”
2.苏轼的诗句组成的博喻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下面试从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谈谈博喻的艺术功效。
一、博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苏轼的名作《百步洪》,是妙用博喻的典范。诗中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行。”
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之惊心动魄,笔墨之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在“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四句中,作者竟滔滔不绝的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闪过,水珠从荷叶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喻不生动、贴切。读着这样精彩的诗句,真有点像在百步洪中行舟,险中得乐,心胸为之大快。
3.花非花(诗句)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4.诗词修辞手法博喻是怎样分类的
诗词修辞手法博喻分类如下:(1) 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在诗词中,喻体所表 现的仅为本体的一个方面。
例如《送无本师归范阳》中“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
芝英擢荒榛,孤起连英”,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特 诗风。 (2) 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 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通过塑造琵琶声 的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 视觉,而且还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最著名的博喻,则莫过于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紧扣, 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义。此诗 只见喻体,即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 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5.诗文中的博喻是什么意思
古人作诗,非常重视语言的形象 性,经常使用博喻的修辞方法。
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一起泛舟洒 水,南游百步洪。百步洪“悬流迅疾, 乱石激涛”,轻舟在激流中飞驰而下,十分惊险。
苏东坡于是在《百步洪》中 写道:“长虹斗落生跳破,青州南下如 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 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 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在这里,苏东坡一连用了像 兔走、像鹰落、像马下坡、像琴弦崩断、像箭脱手、像闪电、像露珠翻荷等七个 比喻来形容轻舟的飞驰。
七种形象集 中起来,突出了“水”和“船”的速度之快的特征。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博喻”。
博 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 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 同角度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