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的意义

古代人所作的诗。

附资料。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编辑本段]古诗体,又称古风。

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唐诗多么重要!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2.学习古代诗词的价值是什么

修身养性

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传承中华上下五千的优良思想、美德、对美的欣赏等等,学习古代诗词不仅仅可以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追求还有大时代对人们的要求等等。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多人利益熏心,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摒弃一旁,大肆破坏环境,很多以前的名胜古迹都惨遭破坏,我们还有以后的人再也看不到摸不着,就只能通过前人对于这些景物的描写来感受和想象这些美景了,不仅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对外开放,对于很多以前很有意义的旧俗都遗弃了,像《兰亭序》等就有一些对家族集会还有朋友间的聚会还有一些盛况的描写。从《离骚》中民间“赛龙舟”和“端午吃棕”的来历,从《锦瑟》时,我们又可以了解到“望帝杜鹃”的典故。读陶渊明的赋,我们就会知道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

学习古代诗词也可以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可以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古诗的意义是什么

在古代,人们把故事就当成是一种娱乐歌曲所以比较押韵。

具体资料如下: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4.如何评价诗歌的价值

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社会的混乱,政局走向逐渐崩溃,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以及牛李两党的激烈斗争,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权。

在这样的政权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虽然仍眷念朝廷、关心朝政、怀抱希望,但已经失去信心,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于政局、对于历史的思索,表现出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

5.谈谈古典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

即使是外国文学家,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

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为推崇,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

我举出这个例子想说的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主要学习什么,是学内容还是学形式?是学平仄格律还是学构思立意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我认为现代诗歌爱好者应多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内核,而不是要每个诗人都必须写好古典诗词。当然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你大可以深入学习。

写得一手好的诗词,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可谓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轻人说:“没必要,最好不要学写古体”。

我引用这句话,并不是说我反对大家学写古典诗词,而是说我更提倡现代人写现代诗,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也使诗人们完成了写作方式的转换和语境的转变,古典诗词沦为少数人的爱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复兴到大众化的地步。

我们没有要求古代诗人写出现代诗歌,也就无须嘲笑现代诗人写不出古典诗词。当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有很多是一种模仿,带着一点矫情和虚拟的味道。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别必写柳枝,较难写出超越古人的新意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是一些人的写照。

对有的诗友的诗论,我勉强读一半就不忍卒读,那种食古不化的顽固心态让人无法忍受,对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的过分强调只能使诗歌失去内容上的魅力。你生活在现代语的规范中,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古人。

有诗友拿古人的诗与用现代语翻译出的白话诗进行比较,看谁更精炼?几乎让我当场酸掉两颗好牙,这样的比较没有丝毫意义。 下面我也谈谈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创新问题。

最早的时候,古人写诗是为了能唱,能边唱边舞,《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及元曲等都曾经可以配乐歌唱。这就要求诗词中的字或者词的音调能与音乐的节拍相谐,要求诗词作者必须讲究字词的推敲,平仄的选用、句子的工整,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词牌曲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互通,诗与歌逐渐分离,也就是说诗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但诗仍保留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特征,辛弃疾和苏轼就已适度冲破了格律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写出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在现代社会,除了歌词,诗歌与音乐已彻底分离,平仄格律的运用只不过能使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但对诗歌本身的内容并无什么特别帮助。

再说了,从古代到今天,汉语的发声和音调都发生了重大的流变,古典诗词面临的其实是一个两难处境,生存还是灭亡?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诗词创作之路必将越走越狭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还偏执狂似的贬低现代诗歌。他衡量现代诗的标准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乐感和是否押韵。

好像没有这两条,就不能算是诗歌。我们称赞一首好的现代诗,固然因为它具有自然的,内敛的韵律或者节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的气质、它的内涵、它的意境、它的语言能够深深打动读者,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时的高度享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反之,一首既押韵又符合格律的诗或词,就能称为好诗好词吗?阿Q即使穿得西装革履,可是他开口闭口“妈妈的”,人家还是认得他是阿Q。诗词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实上即使是现代诗,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和开拓的局面。有诗友为了反对创新,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诗歌(如果还能算作诗歌的话),说这些就是所谓创新搞出的玩艺儿,并由此对现代诗的创新大加挞伐。

我只能说,你是一叶障目或者坐井观天,没有创新,哪来进步?没有语言的创新,恐怕我们还在“之乎在也”的说着远古的词儿,没有服装上的创新,恐怕我们还穿着长袍马褂。有创新当然会有失误,会付出代价,但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全盘否定了创新。

洗碗的,经常将碗打碎,不洗碗的,却什么事儿没有,老板就恶狠狠扣下洗碗的当月安全奖,却奖给不洗碗的一个大红包,这公平吗?今天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如腐败,如黄赌毒,但我们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进步意义。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创新的诗歌吗?在创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对诗歌创新应该保持的原则。

其实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本无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别,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钻研方向,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古典,就用古典诗词的标准来对现代诗进行任意贬斥,用所谓格律、节奏、音乐性、韵脚等形式上的东西试图束缚和嘲弄现代诗的写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只有相互尊重、客。

6.请论述《诗经》的价值与意义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编纂《诗经》时,已经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将三千多首古诗中合乎“义”的三百多首诗歌筛选出来,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即十五国风,主要是反应民间的生活,其中体现出当时已经普遍存在的价值观。比如,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即使求之不得也不会就此放弃,在想法设法的同时,自身也提高了。

在《葛覃》中,通过描写一位古代女子的吃苦耐劳、心灵手巧与不忘父母之恩来表现出古人对一位女子的价值评判准则。相对于《风》,《雅》和《颂》,由于当时周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夸大自身的同时贬低前朝,其价值观基础已经坍塌。

7.古代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一)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家庭解体,老小失养,孤寡无助是处有之。加之就业与职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迫而急促,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

凡此诸种压力导致心灵世界的失衡,焦虑、苦闷、烦恼、孤独、空虚、痛苦等等随之产生。如何调适心灵世界的冲突、化解精神矛盾,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社会上各种心理诊所的涌现,都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来。但是,人类自我心灵世界的平衡、宁静、快乐、和谐,靠异己的权威和力量、靠外在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解决,它必须依靠人的自我调适。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老子的“少私寡欲”,庄子的“心斋”、“无功、无名、无己”,儒家的“养心”与“乐道”等。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也是化解人们心灵冲突、进行自我调适的良方。

当你心情苦闷思想困惑,特别是感到怀才不遇的时候,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的《离骚》,游心于这些天才诗人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人类的“可能世界”,心灵自会得到一种慰藉,获得平衡和宁静,由冲突进入和谐——哪怕是短暂的。(二)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有助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下,人与人关系紧张。

且不说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互相残杀,夫妻离异、父子反目、兄弟阋墙、朋友背信弃义等亦多有存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对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浙江那位杀母的少年,如果在杀母前有机会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或当他实施行动时耳边传来《游子吟》的诵读声,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据《世说新语》载,魏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于七步中作诗,诗不成者行大法,必随步应声便为诗云云。

为了王位之争,曹丕欲置其同母弟曹植于死地;可当曹植应声写出著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后,“帝深有惭色”,赦免了曹植。

这说明曹植的诗感动了曹丕,得以免遭杀身之祸。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七步诗》表达的不是兄弟友爱之情,而是批判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行径,但它依然蕴涵有“兄友弟恭”的“和”的思想;它以不该怎样的陈述表达了应该怎样的内蕴,这正是它感动曹丕的地方。当然,曹丕的“深有惭色”,也说明他良心没有完全泯灭,尚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