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的秋浦歌诗句是什么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个)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秋浦歌
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描写的是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2.求古诗二首——秋浦歌(李白)和蜂(罗隐)的教案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类别:【】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个:如此,这般。
(3)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
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
3.李白的秋浦歌中最著名的诗句是什么
秋浦歌 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
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
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嗒啾淬嘿诖寡答坦淡康,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罝是捕鸟兽的网。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李白的《秋浦歌》全诗是什么
全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资料拓展:
1.作者简介: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诗歌鉴赏: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5.解出下列古诗:李白的《早发白帝诚》,《秋浦歌》,《望天门山》和
早发白帝城
作者: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
缘 愁 似 个 长 。
不 知 明 镜 里 ,
何 处 得 秋 霜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有逢君.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东吴.
6.古诗解释 秋浦歌 李白 十四首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7.李白秋浦歌的 歌 是什么意思
1.秋浦:唐代属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县:”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秋浦所作。
2.炉火:旧注以为炉火是道士炼丹的炉火。《舆地纪胜》又谓”宣州有朱砂山,石窍中每发红色,其大如月”等。
王琦注云:”《唐书·地理志》: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所’炉火……’者,正是开矿处冶铸之火,乃足当之。” 3.赧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的冶炼工人。
明:此为动词,意谓冶炼工人被炉火映红的脸庞给月夜增添了光彩。此诗以白描手法写实,却写得生动有趣,光彩夺目,文字优美动人。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秋浦的夜色浓了,明晃晃的月亮照着静悄悄的大地,到处一片静谧。
冶炼厂的炉火燃起来了,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照亮了天和地,)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红彤彤的炉火映红了人们的脸,趁着月色,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唱打破了夜色的幽静和神秘的氛围,也震荡着寒冷的水面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8.李白 秋浦歌的意思是什么
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
山公:指山简。
《秋浦歌十七首》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扩展资料: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李白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