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点面结合的作用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2.语文古诗点面结合的手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法,就是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
点面结合法体现了客观世界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符合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同时,也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
扩展资料:
点面结合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材处理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
一篇课文,不可能什么都讲,教师要讲的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基点。但这些“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个语境,这个语境就是文章的“面”,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点面结合法多用于场面描写,如夏衍的《包身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文章虽写上海杨树浦东洋纱厂里两千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却从头至尾细致刻画了一个女工“芦柴棒”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一个女工“芦柴棒”的形象,是作者着力描写的“点”;两千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是作者需要反映的“面”。“面”的辅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广度;“点”的勾画,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深度。
文章运用点面结合法,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恶;表达了中国工人阶级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的坚定信心。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点面结合
3.形容“点面结合”的诗句有哪些
1、《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宋代:欧阳修 面旋落花风荡漾。
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
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
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
月明正在梨花上。 2、《杵声齐·砧面莹》宋代: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3、《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宋代:吴文英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4、《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宋代: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
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
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
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
落花吹遍。 5、《贺明朝·忆昔花间初识面》五代:欧阳炯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
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谴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6、《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唐代: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7、《玉楼春·琼酥酒面风吹醒》宋代:晏几道 琼酥酒面风吹醒。一缕斜红临晚镜。
小颦微笑尽妖绕,浅注轻匀长淡净。 手挼梅蕊寻香径。
正是佳期期未定。春来还为个般愁,瘦损宫腰罗带剩。
8、《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9、《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