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敢为天下先上一句是什么
敢为天下先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句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译为: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每时每刻,警惕自己与人家动比较心、竞争心的念头和让他人觉得自己厉害、不错的念头。要想戒掉它,就需要训练自己的自觉能力,并及时反省这些念头。
扩展资料:
在《老子》中,“不敢为天下先”凡见,皆在六十七章中。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成器长”中的“成器”,大器也,神器也。
“神器”在先秦指国家机器、国家政权或江山社稷。因而,“能为成器长”就是可以成为天下之长即帝王。联系第七章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第六十六章的“是以圣人之在民上也,必以其言下之;之在民前也,必以其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简本)来解读,“不敢为天下先”绝非保守退缩之义,而是只知无私奉献,不与人争名、与民争利,见名利就让的意思。这样做,必然得到天下人的真诚拥戴,反而能够成为天下王。
与“不敢为天下先”的涵义相近的,还有第七十二章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有些注家对此亦作了不当的诊释。有的译为:“敢十是死亡的道路,不敢十是生存的道路。”有的说:“老子是在提倡听天由命的活命析学。”
联系本章的具体语境,“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应释译为:“敢于违背客观规律而蛮干的,必定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勇于排除干扰,决不逆客观规律而行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必定会增加。”因而这句话根本就没有胆小怕事、保守退缩、提倡听天由命的活命析学的涵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不敢为天下先 下句
“不敢为天下先”的下一句是“故能成器长”,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如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都说我道大,大到无形,只有大形,所以能成无形;若有形,早已成为细小了。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慈爱所以能勇武;节俭所以能宽广;不敢处在众人之前头,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尊长。现有人割舍慈爱而搞勇武,舍弃节俭而搞大规模行动,舍弃退让而搞领先,就会死亡。那慈爱,用于作战就可取胜,用于守卫就会坚固。天将建立之事,则以慈爱去卫护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