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鸟》的全文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文解释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 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诗文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诗文拓展 鸟窠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 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 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 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 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 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 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2.画眉鸟古诗诗意
译文及注释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在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注释①啭:鸟婉转地啼叫②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③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④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⑤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⑥始知:现在才知道。
⑦不及:远远比不上。
3.古诗中鸟通常代表什么意思
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金鸡
古代传说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0)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4.古诗鸟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天下鸟类有千万种,最富内涵的大约是杜鹃。
杜鹃的名字就很特别,好象古代的文士,有众多楼承板字号,如杜宇、子规、布谷、伯劳、催归,很古的时候还称为:鹈鴂、鶗鴂……我们乡下人又叫它“麦咕咕”,因为麦收时节,它常在旷野的树上或村庄的上空飞来飞去地叫着:“麦割割–割!”我总感到奇怪,同样在地球上生存了无数世代,并与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鸟类多得很,比如喜鹊、麻雀、燕子等等,为什么唯独杜鹃拥有最多的名号呢?这就挺耐人寻味。 关于杜鹃来历的传说也奇特动人。
左思的《蜀都赋》有句“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后半句说的是,战国七雄时代,杜宇在蜀称帝,号曰望帝。
他曾派大臣鳖冷凿巫山治水,使他立了大功,而自觉德薄才浅,于是把帝位让给了鳖冷,自己化为杜鹃飞去。因此,杜鹃又叫作杜魄或杜宇。
由此看来,杜宇倒是个德比尧舜的好皇帝,值得纪念。 还有一种传说是,杜宇在经历了亡国和失恋的剧痛后,化为杜鹃,而终日喋血哀啼不止。
这传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墨客****人。于是,它在人们心目中被塑成一个悲剧形象。
杜鹃本身其实与杜宇两样。它总是把蛋下在别的鸟巢里,自己很懒不去孵化,小鸟出世又把巢主的雏儿推开,抢夺善良的巢主的哺育。
这种无情无义之举历来为人类所不齿。但是,人们并没有过多地注意它这个缺点,却往往把它与杜宇联系起来,诗化为一种寄托。
杜鹃的啼鸣最易入诗。无论是双声、三声还是四声(杜鹃有双声、三声、四声等数种)的鸣唱,那韵味都异常的浓郁。
因此,历代诗人多有感人诗句。《诗经·豳风·七月》里首先留下不知名诗人的一句唱辞:“七月鸣贝鸟”。
贝鸟就是杜鹃。屈原在《离****》中高歌:“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杨雄唱了反调:“徒恐单鸟圭鸟之将鸣,顾先百草为不芳。”张衡在《思玄赋》中与屈原唱和:“恃已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
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里吟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位诗仙用两个数词的三次重复,把子规的悲啼与诗人的伤感揉合得天衣无缝。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更不惜工笔,写下《杜鹃行》,开篇即曰:“古时杜鹃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
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苏东坡的“萧萧暮雨子规啼”,情调都大同小异。
到了公元1932年,那位在荆天棘地中顽强拼搏的文坛巨擘鲁迅,也在深情低吟:“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抓住伤时嫉世,忧国忧民的共性,我们简直可以认为,诗人们有着一脉相承的“杜鹃情结”,透过这情结,可以隐约窥见诗人身上杜宇的影子。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站在新的时空点上,聆听子规啼鸣,则别有一番滋味。
我以为,鹊叫太俗,鹤鸣太雅,雁调太哀,燕歌太乐,唯有杜鹃的啼唱才哀乐俱备,雅俗共赏,是久唱不衰的保留民歌。春分时节,它“布谷、布谷”地热情鸣叫,是催促农民的播种曲。
那些四方奔波的征夫、贾人、学子、游客,却分明听到它在牵肠挂肚地呼唤“不如–归去!”这是饱含深情的催归歌。至于闺中苦恋的少妇、失恋的少女,耳畔响起的却是“等等我–哥!”于是,古老的传说伴随着现实的痛苦在躁动的春心里翻腾。
有趣的是旧时的婆婆们,清晨听见双声子规啼,会对着儿媳的窗子喊道:“该起床了,刮锅鸟在叫‘刮锅、刮锅’呢!”多么神奇呀,杜鹃的啼鸣,你是一个谜底不确定的谜语。 你想问的,应该就是这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