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赏析诗句“二句三年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见唐•贾岛《题诗后》。
二句:指贾岛《送无可上人》诗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这两句大意是:两句诗花费了三年的工夫,反复思索才得到,写成后自己吟咏一番,不觉落下两行感慨的泪水。
贾岛以“苦吟诗人”著称,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推敲”的典故是人们所熟知的。他花费了三年工夫才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情思闲雅、对仗工稳的诗句,因而感慨万端,在诗后题下了“〜。
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一诗。这两句不仅形象地表达出创作的艰苦,而且本身就是优美的诗句,它除了对仗工整之外,十个字中就用了四个数量词,可谓奇巧。
现在可供转引形容诗人、作家创作的艰辛。
2.鉴赏诗歌的语言归纳
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语言内容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的事物,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2.情感语言:能直接或间接表露感情的词语。
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4.特定称谓语言: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
如:“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
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 风格特点
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空寂清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渲染山的特点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l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
平明送客楚山孤。 ——把人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道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3.古代诗歌鉴赏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4.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什么
贾岛·《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إ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إ
归卧故山秋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均从贾岛诗化出.
附:《送无可上人》原诗
作者:贾岛
圭峰霁色新,
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
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
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
天台作近邻.
5.求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课件
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出示幻灯一: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几乎人人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背诗,对李白一定耳熟能详了,他的诗也一定能背出很多来,下面我们就来给听课的的老师展示一下我们的积累。
这样吧,咱们以一竖排为一组,看哪一组同学的积累最丰厚。背一首可以,背不下来一整首背名句也行。
现在开始。 大家背得太好了,有一些我都忘了,我回去也得好好复习一下了,要不然都要落伍了。
同学们也是一样,别人会背而你不会的,回去也积累一下好吗? 背了这么多李白的诗,那么,喜欢李白吗?请说出理由。(两三个人即可) 四、作者简介: 1、(出示幻灯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这是文学史中对他的概括) 2、较通俗的说法是:李白长得比较帅,且武艺高强,有傲骨,从不屈从,很有男人味!(这是李白的超级粉丝我给他的评价)。 3、关于他的诗风的评价:请大家打开书32页找到相关链接,找名同学读杜甫的评价。
4、(出示幻灯三:其他有关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句诗被一个考生引用在高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 总结:李白是个奇男子,他的生花妙笔,留下无数奇文。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李白的这篇奇文,进入李白的奇梦。 五、解题:(出示幻灯四)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引言:大家一定会发现我的这个题目和书上给的不一样,其实我是想通过它告诉大家这个题目应该这样断句。
为什么呢?因为本诗也题做“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意思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么说来,这个“吟”这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那么,这个“吟”字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个标志,与“琵琶行”中的“行”,“长恨歌”中的“歌”一样,标明本诗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标题应写为这样。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内容上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 简介文体知识。
(出示幻灯五)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出示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出示幻灯六) 六、写作背景: 引言:题为“梦游”,就说明这篇文章记的是一个梦。
梦到底是什么呢?(这可是诺贝尔奖研究的课题。)梦往往是稀奇古怪的,但它却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
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不满,但在梦中却往往得到了满足。那么,现实中有哪些事让李白不满,值得他如此强烈的反抗呢? (出示幻灯七——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当他得知自己被玄宗召幸时,曾写诗道:“仰天大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同时,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七、诵读: 引言:我知道你们已经背完了这首诗了,我先来背一遍这首诗的第一段,请大家品评。
(平淡地快速背一遍) 总结:作为赏析的第一步,诵读决不是背这么简单。诵读要注意什么呢?语速,语调,断句。
好了,明确了诵读要注意的方面,下面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 八、划分结构,概括内容,体味作者感情变化。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之由 雄峻巍峨 景仰向往 夸张、衬托、拟人 月下飞驰 清幽寂静 兴奋急切 登山赏景 壮美奇绝 陶醉忘返 梦之境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6.急
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采纳一下谢谢。
7.诗的三四两句作简单赏析.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请对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作简单赏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①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静的环境中有小屋一座,竹席一张。诗人倚卧在竹席上,透过窗户,只见榴花盛开,一片明艳。
②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表现了诗人对清凉静谧之境的喜爱之情。
③表现了诗人悠闲的心境及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8.三篇诗歌鉴赏~~
1,“雁引愁心去”好。
《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2,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味深长。
杜甫绝句赏析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
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
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
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杜甫绝句简析从写作技巧来看,这首诗一句一景,既有一二句的粗笔勾勒,又有三四句的工笔细描,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的初春景物图,极富诗情画意。 杜甫绝句赏析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