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区别: 首先,它们总体的侧重点不同。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写实,要求立足于客观实在,力求把生活的实在面目描画出来,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复制,没有添加生活本来没有的棱角。

它着重的是逼真再现,如同拍照,拍出来的作品是最真实的、没有经过化妆或其他手段美化处理的、最朴素的生活照。例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型作品。

他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理想型文学则侧重于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理想型文学并不旨在写实,而是要求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打个比方来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就如同化了浓妆的艺术照,经过了各种美化加工,不再是生活原原本本的面目,而是通过处理添加了许多生活原本没有的“脂粉水粉”“妆扮”过从而不再旨在复制“对象”的原形而旨在表现“对象”的个性思想的作品。

例如《格林童话》和《哈姆雷特》等作品就是属于理想型的。还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它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

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

它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作者也于1915年,得到瑞典文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再说象征类型文学,它的侧重点就更“另类了”!象征类型文学作品侧重于寄寓某种意念、意蕴。继续上面的比喻来说,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就如同是抽象派画作,而不是照片。

因为,它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事物本身。它通过暗示使人的想象延伸开去,由此及彼,扩展开来。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最明显。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它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

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从人物塑造方面比较,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区别。

现实型文学力求提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多是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物,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中的。

人物性格具有非常具体、确定的社会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到极大的作用。

比如>中的主角,就取自生活原型,她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当时特的时代背景和她所处的生活环境。而理想型文学中则多见各种变形的、奇幻的形象,常有虚幻离奇的神仙妖怪和超尘脱俗的英雄豪杰。

比如>里的各种拟人化的动物和虚构的精灵之类的角色,就具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

这种文学意象已超载了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的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例如北岛的诗>: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里面的象征意义可以这样理解:1、“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2、“森林”象征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3、“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4、“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5、“你”和“眼睛”双重象征着理想的化身。

再次,从作者的情感评价的角度看,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所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中。

作家不直接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的主观倾向,而是把自己感受过的现实生活再现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直告之。张爱玲喜描写各色“坏女人”,她的小说人物多是病态女子,她写来并没有明确流露出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喜恶,但是真把作品读懂了的人们却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观感。

理想型文学则像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对主人公保尔的炽热感情就流露得很明显。

至于象征型文学,它则偏于以间接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这种作品中有作者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必须依赖各种象征意象,曲折地、独特地表现出来,并需要读者通过直觉与情感进一步加以理解。

它不直接描述思想和情感,也不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比较去限定思想和情感,而是暗示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什么。

2.文学理论题:现实型文学和叙事性作品,理想型文学和抒情性作品有何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与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主要类别.

现实型作品是以叙事为主,反映开始客观世界,到在反映客观世界基础上揭示世界背后更深层次的真实。由于西方是叙事型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地方,因此以西方分析其发展历程,从作品体裁来说主要有:希腊罗马史诗,自然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革命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等。从文论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一直发展到“镜子说”再到“灯”的说法等,西方对文学本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探索。这主要由于西方价值观上的“形而上学”主客两待的思想。

现实型文学的作品特点是:再现性,逼真性。总得来说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作品举例有:西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还有司汤达,狄更斯,福楼拜,托尔斯泰,左拉等人的许多作品。中国:最典型是鲁迅先生的绝大部分作品,例如:《阿Q正传》等。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特点是:表现性,虚幻性。例如《离骚》,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等。这个容易理解,不举例。

3、现实型文学和叙事性作品两者的界定:叙事性作品不一定属于现实型文学,而现实型应该都属于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叙事,即“讲故事”构成了一些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之所以说叙事性作品不一定属于现实型文学的理由是,象征型文学里面有不少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例如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既属于表现主义(象征文学)同时在结构上来讲也是叙事性作品,而后现代主义作品,贝克特:《等待戈多》既然属于后现代主义作品(象征文学)同时在结构上来讲也是叙事性作品,因为上述两者都有完整的叙事结构,有叙述话语,动作当然也有叙述内容了。但是这些作品均不是现实型文学,而是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主要体现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所以两者其实很好区分。两者的区分主要是看有否使用“叙事”这个结构,一般有故事情节可摸索的都属于叙事型作品,而叙事型作品进行进一步划分,则需要看叙事的功能或者目的,叙事目的旨在揭露世界与隐藏在背后深刻道理的则是现实型作品,而叙事目的旨在透过叙事达到表达感情(常见以间接表达为主)就不属于现实型作品,比如《变形记》里主要透过叙述男主角变成甲虫遇到的“悲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异化,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人心灵的探索,而且该作品不是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总的来说,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叙述只是作品组织的方式,而作品最终的功能是两者的区别所在,也就是界限。一个是反映世界,一个是表达感情。

4.理想型文学和抒情性作品的区别就更明显了。抒情有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抒情性作品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所以理想型文学有一部分是属于抒情性作品,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华兹华斯,雪莱的诗歌。而理想型文学有一部分则属于叙述型作品,例如一些塑造现实不存在的英雄的神话或者一些升仙为题材的志怪小说等。而一些象征型诗歌也属于抒情性作品,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所以理想型文学不一定就是抒情性作品,而抒情性作品也不一定是理想型文学。主要看作品使用的是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还是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前者是叙事性作品,后者属于抒情性作品。

5、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与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与象征型文学主要是宏观角度总揽研究文学作品的。而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属于文本的审美层次范畴。是属于从微观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文本。所以其实界限是分明的。

3.关于现实主义的古诗句

1.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唯心主义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中国古诗的评论就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古诗有两大流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其实,不光是古诗,其他文学也是有同样的两派。具体划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人,或者确切点说的话是外国人而不是诗人本人,因为他们本人并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之所以没有这种意识是因为他们所过的生活和他们所受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有儒、道、释三派,具体体现到中国的古诗中也是这样的。中国的古诗也可分为儒、道、释三派,用现在的叫法就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果按这样划分的话,屈原、陶渊明、李白等应该属于道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说一下中国的道派,道派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

与其说道法自然,到不如说是我行我素。其实,他们是看不惯现实,但是他们又不愿意自己去积极的参与改变现实。

在这里,把屈原也归在里面是有点委屈他了,他有点被迫的意味,但是,人家并没有要他寻死的意思。不是现实容不下他们,而是他们从不下现实。

所以,我们看看的他们不是关心社会,充满激情,安分守己,而是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空闲空想。例如: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名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欢,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而韩愈、杜甫、陆游等是儒派的。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儒派和道派就像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一样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

和道派不同的是,儒派更关注的是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现实。假如人人都像道派那样的话,社会就很难进步的。

因为自然界一直遵守的都是自然的法则,但是也正如预期的那样自然一直都是自然。野兽遵守的是自然,所以野兽还是野兽。

现在西方人的达儿文主义,其实也就是自然法则,之所以到现在才提出来,说明他们的落后。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来了,而且提的不他还完善。

唐朝的诗人刘禹锡: 天之道在自然,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在这里我们看到,自然法则只使用于自然,遵守的是弱肉强食,而人类使用的是法制,遵守的是是非曲直。

那么如果说道派关注的是自然的话,儒派关注的是社会。下面是一个例子: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乙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还有一派释派,就是佛教的。

这一派似乎是不被重视的,因为很少人能够去注意他们,而他们也是不愿意让别人过多的去注意他们的,但是他们在历史上,特别在中国的古诗中是有很大的分量的,这在古诗中是能够体现出来的。比如李白的诗中就有好多描写这些人的,他的好多朋友都和尚。

苏轼就经常同和尚交往,他的诗中也有好多。但是有趣的是释派的诗人在中国古诗中似乎是没有地位的,当我们翻开唐诗的时候,里面没有一首是和尚做的。

在我们旅游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好多的名山大川,古庙名刹都是因为有禅诗而让人留恋和无尽的回味。下面就举一个例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这是一个叫神秀的和尚写的,而另一个叫慧能的和尚写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并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读诗的第六境界 我们在读古诗是的时候,由于水平的不同,每个人所达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王国维把读古诗划分为三个境界,而冯友兰则把人的思想划分为四个境界,而我在这里则要把它划分为六个境界。

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人类的第六感觉,我觉得人们在读诗的时候同样也会有第六感觉的。所谓第一境界就是认识知道而已,对于它是什么意思就不得而知了,就好像认识一个人但不知道他的性格一样。

第二境界就是已经熟悉了它的意思,但是却不知道它的背景,不知道为什么诗人会在这个时候作这首诗。第三境界就是熟悉了诗也熟悉了诗人,并且还熟悉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这个时候,我们读诗的时候就会理解诗人的处境。

那么第四境界就是我们理解了诗人就好像是诗人也理解了我们一样,我们和诗人能够进行心的交流,这个时候,我们读诗就不仅仅是读了,我们是在和古人交流思想。其实在这个境界中诗人的思想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第五境界已经不能叫做境界了,应该叫做第五感觉,或者第无感觉,快就是快没有感觉了。处在这个境界,我们的眼睛就不会再关注某一诗人了,而是一个思想流派的诗人,比如浪漫主义,而不是李白。

我们对好诗不仅是欣赏,还应该有享受;不仅是评论,还应该有感觉。那么第六境界是什么呢?就好象是在考试中遇到不会做的题而要蒙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靠第六感觉,第六感觉良好的话,就会一蒙一个准。

如果诗人的精华都被吸收殆尽并且无行的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的话,这个境界的人一生即使只读一首诗也是一样的,那么这就是第六境界。就好象古人作诗信守拈来。

如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