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顾城诗歌的论文选题
——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 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 顾城的诗并没有在题材的历史性、精神的原始性等方面做过追求,总是呈现童话般的纯净。
而在这纯净之中,同样具有民族性,这在思维方式上就体现为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 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中西方在辩证思维上也存在差异。西方辩证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斗争和排斥,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的解决方式。
而中国的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体认世界本身便是一和谐或和谐历程,其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⑾“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标”⑿。
因此更强调整体性,注重综合,轻视分析。 《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
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
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后期诗作中的《小说·X》:“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辩证思维又回归到自然原始层面上了。 虽然我们不能说辩证综合思维或是其他什么思维更能接近真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往往能使诗歌在情感的共鸣之外还具有哲理性的领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没有理性作为深层意蕴的感性,将是单薄的。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使诗浸染着民族的色彩,与遥远的古中国文明遥相呼应。
直觉体悟也是我国民族思维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
⒀主张直觉地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指出:“中国美学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论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
这就启示我们,与其说直觉体悟是类比推理的广泛运用,勿宁说这是体认到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的结果。顾城认为:“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
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
⒁并举了“太阳是甜的”这句诗的形成为例。诗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些灯火/是孤独的/在夜里/什么也不说”(《有些灯火》)由灯火的孤独沉默体悟到人的孤独、人的不被理解的精神处境。“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从“你”、“我”、“云”之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转换,从而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一层层拉开树枝/你看树站着睡觉”(《桥》)由树与桥的关系,体悟到人生态度的多元性。“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雨》)由雨天打伞体悟到拒绝的姿态。
而雨——悲哀、伞——盾牌、举起——拒绝的对应呈现出复合跳跃的关系。 正如道家主张以“坐忘”来保持心境的纯静,从而直接与道契合。
当顾城进入“无我”状态,他与世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也就只剩直觉体悟了。而这种体悟就体现得更跳跃、更直接。
直觉体悟与辩证综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杨树》,在辩证综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直觉体悟,在失去臂膀——睁开眼睛与物的消长规律之间无法用逻辑来分析,它是不可论证的,是顿悟。
同样,《远和近》在直觉体悟之中也充满辩证的色彩。“你”与“我”的空间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却很远。
“你”与“云”的空间距离是远的,心理距离却很近。 谢冕称“新诗潮”中涌现的诗人为“崛起的一代”。
“崛起”正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土壤,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接纳与融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取代。
诗贵在创新,但没有基础,创新无从谈起;没有背景的创新只是一种标榜。顾城的诗正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朴素而美丽的小花。
他诗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使他的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纯净;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又使诗挣脱权威话语,实现本质的回归;至于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使诗在时空转换、意识流手法等外来的艺术手法之中发散着民族文化的浓郁芬芳。 转帖来的。
2.谁有关于海子,顾城的诗歌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3.顾城的诗歌
零点的鬼,走路很小心。
它害怕摔跟头,变成了人。 ——顾城 上篇 零点是一个湿而冰凉的时刻。
昨日的最后一刻与今天的最初一刻交融,隐匿着暧昧而神秘的蕴涵,仿佛黑暗中蔓延的潮水,不经意间潜入岁月深处,发出野兽般落拓流离的残喘,疲惫而忧伤。 结束与开始,在这一刻悄然纠缠。
鬼就是在这个时候随风而至的,他在荒野间寻找前世的踪迹。他不知道千百年的时光能够湮没数十年的一时繁华,何况前世二十余年的匆匆履痕。
在他的记忆里,杂草丛生的荒野深处,曾经铺展开一条喧闹繁华的古道,亭台楼榭的飞檐斗拱和小桥流水的安谧平和,宛然还在鬼的眼前渲染当年的盛景。 鬼走在自己幻想的盛景里。
他顺着记忆走进那个西风残照的黄昏,他像风一样仓皇地穿过亭台楼榭和小桥流水,无暇顾及飞掠的瞬间。 因为他走在逃亡的路上。
夜色阑珊。鬼在想到“逃亡”这个词的时候,内心一片沉郁。
鬼在记忆中看见千年以前那一夜,同样阴郁的夜色弥漫在眼前,冰凉如铁。他的衣袂掠过阴暗的空气,略显沉滞的飘逸。
在他穷途末路隐约绝望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琴声让夜色顿时柔和。他的视线随着听觉和思绪在四周环顾,神秘的琴声如丝般在耳边缠绕。
他看见楼阁上的窗口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在苍茫的夜色中静谧而温暖。窗上映射着一个婀娜的身影,她轻微的晃动在鬼的眼里流露出无尽的妩媚。
鬼在一瞬间觉得自己是为了琴声而来的。他在琴声中聆听着楼阁上千回百转的似水柔情,这柔情让鬼迷醉,以至于忘记了逃。
琴声中漫天行走的幻觉让鬼真诚地疼痛和难过。他似乎能看见琴声像时间一样悄然消逝,而忧愁,如泪水一样永远无法握在手心。
鬼在这一刻情意绵绵,他想知道那个弹琴的女子拥有怎样一副寂寞的容颜,在午夜时分独自憔悴。 鬼在死去的千年时光里常常回味着那一刻。
他吹响了那支紫黑色的箫,悠悠的箫声和着琴声在夜空飘荡,融合的乐声开始变得缱绻缠绵。他终于看见那扇散发着昏黄光晕的窗口推开,她苍白而美丽的容颜在窗口迎着他惊喜的眼神。
惊喜只是一闪而过,后背上的一阵凉意一瞬间刺穿了他所有的希望。箫声戛然而止,他感觉到那支箭像冰冷的风一样穿过胸膛,箭头露出胸口,不断地滴下暗红色的血液。
他回头,看见身后官兵的火把亮如白昼。 远处传来更夫的锣声,他在火把的照耀下静静等待死亡。
零点时分,他原以为这是一个开始,却是一场结束。 下篇 鬼的踪迹随风飘忽,他在暗夜中独自行走,漂泊在奇异的道路上。
远离荒野,他终于看见那个寂静而黯淡的都市,林立的高楼隐匿着残骸卷裹般的忧伤。 午夜临近的街道淡漠无声。
鬼发觉自己走进了一个梦境。街道昏暗,夜色笼罩着阴郁的城市,高耸的楼下若明若暗的黑影散发着隐约苍凉的气息。
空气中还残留着寂寞的花香,无人抚慰的忧伤沿着芬芳的花香飘荡。 鬼看见了那个黑衣女子的身影。
她的身影在空寂的街道上显得落寞不堪。她的脸隐藏在高楼下的阴影里,鬼看不清她的面容,却能看清她脸上悒郁的神情。
她的身影在那栋高楼下一闪,旋即隐入楼道。 鬼的内心一片冰凉。
他站在街角,在昏暗的路灯下为那个落寞的身影而悲伤。他摸索着走入楼道,黑暗像死亡一样扑面而来。
鬼在凝结的黑暗中辗转,寻找那个悲伤的身影。他想起很多年以前,曾经一场琴声的邂逅,也让他如此焦灼地寻找。
那是前世的事了吧?鬼心里想。时间像流水一般从身体上淌过,鬼在楼道中仿佛走过无数的岁月,无尽的黑暗叫人内心一片沉寂。
鬼来到楼顶。他终于看见这座城市的全部面目,寥落的灯光闪烁在深蓝色的天穹下。
忧伤笼罩了鬼的内心,也笼罩了整个城市,空空荡荡。 鬼看见那个身影,她疲惫地瘫倒在楼顶的边缘。
雨就是这个时候开始下的。雨在午夜的时刻下得特别冷清。
远处的灯光变得模糊起来,城市开始变得虚幻。鬼看着那个身影在雨水里绝望地抽搐。
鬼没有言语,他只是静静地注视。那双幽怨的眼神在凌乱的长发后面与他的目光冷冷地交织。
鬼听见她幽幽地叹了口气。无数的雨滴落在鬼的嘴唇上,鬼在这一刻觉得无比干渴。
她的气息宛若在高楼下黝黑的深渊里丝丝缕缕飘来荡去。夜色如深海,可以埋葬鬼和她所有的希望和绝望。
仿佛在鬼的预料之中,又似乎毫无征兆,那个疲惫的身影突然向着深海一般的夜色纵身一跃。 鬼在心里划着她下坠的轨迹。
他甚至在心里看见她闭上了双眼,或者说她没有睁开过眼睛,在空中做着这场短暂而自由的飞翔。鬼还看见她紧闭的眼角渗出的一滴泪珠,泪珠游移在她的脸颊边,在空中飞溅成无数细碎如雾的小水滴。
鬼在心里看见了最后一幕。血在地上惊心动魄地飞溅开来,在她破碎的头颅下绽放成一朵巨大鲜红的花朵。
随后,混着雨水的血在地上蜿蜒。触目惊心的鲜红逐渐黯淡,最终了无痕迹。
远处钟楼的钟声响起,十二下浑厚的钟声在城市午夜的上空缓缓回荡。鬼终于看清楚那张在雨水冲刷下苍白破碎的脸。
千年以前缠绕着琴声的窗口,转瞬即逝的容颜依稀在他眼前重迭闪烁。 鬼背过脸去,静静地体味人世的荒凉。
零点时分,开始的尚未开始,结束的业已结束。
4.以《生命幻想曲》为例,分析顾城诗歌的童话色彩
概述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妻子谢烨后自杀。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顾城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6年9月逝世日期:1993年10月8日代表作品:《黑眼睛》《英子》《白昼的月亮》目录[隐藏]生平简介 顾城简介 顾城简介(2) 关于顾城 顾城的帽子 诗句经典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遗书 生平简介顾城简介顾城简介(2)关于顾城顾城的帽子诗句经典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顾城 童话诗人顾城的遗书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1956-1993)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
“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后蒙冤。
(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
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烨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
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编辑本段]顾城简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
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
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
5.顾城的诗歌
年代:现当代
作者:顾城
作品:我是黄昏的儿子
内容:
——写在过去不幸的年月里
我是黄昏的儿子
我在金黄的天幕下醒来
快乐地啼哭,又悲伤地笑
黑夜低垂下它的长襟
我被出卖了
卖了多少谁能知道
只有月亮从指缝中落下
使血液结冰——那是伪币
泥土一样柔顺的肤色呵
掩埋了我的心和名字
我那渴望震响的灵魂
只有鞭子垦出一行行田垄
不断地被打湿,被晒干
裂谷在记忆中蔓延
可三角帆仍要把我带走
回光像扇形的沙洲
海用缺齿的风
梳着苍白卷曲的波发
乌云的铁枷急速合拢
想把我劫往天庭
然而我是属于黑夜的
是奴隶,是不可侵犯的私产
像牙齿牢固地属于牙床
我被镶进了一个碾房
我推转着时间
在暗影中,碾压着磷火
于是地球也开始昏眩
变音的地轴背诵起圣经
青石上凿出的小窗
因为重复,变成了一排
也许是迷路的萤虫吧
点亮了我的眼泪
这是启明星的目光
绕住手臂,像精细的银镯
我沉重的眼帘终于升起
她却垂下了淡色的眼睫
我是黄昏的儿子
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
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
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
范读没找到,不过有一首歌《天空之城》个人感觉配上不错。
天空之城 小提琴&;钢琴版&word=mp3,,,[%CC%EC%BF%D5%D6%AE%B3%C7]&si=;;;;0;;0&lm=16777216
6.浅析顾城性格色彩与其诗歌文学创作的关系
顾城红色性格色彩的成因及其独特性
第一节 FPA 性格色彩与红色性格
“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性格色彩”的分类方法来源于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其源头最早可追寻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希波克拉底就对人体性格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致的个体,但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特性上存在相似性。当人们聚集在一个统一的群体进行活动时,总是会出现一些相同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在本质上会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相似活动。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中对人的性格进行了大致划分: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FPA 性格色彩的四色分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性格色彩学认为,人的性格特点可以用色彩来刻画形容。人的性格色彩主要有四种,即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而不同色彩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特点。红色性格的人心思灵敏,天赋超凡,但容易患得患失,情绪波动较大;蓝色性格的人思维缜密,善于控制,是最好的执行者,但过于拘泥于形式,不善于调控自身;黄色性格的人十分精明,会打算,才华外露,性格活跃,具有领导才能,但过于锋芒外露,好斗;绿色性格的人宽厚平和,不显山露水,与人为善且淡薄名利,是心静如水的明白人。根据性格色彩学来分析,可以得知,顾城是十分典型的红色性格的人。关于红色性格的特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红色性格的优点
美国自然科学家杜利奥指出:“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精神状态不佳会让一切都处于不佳的状态。”①此定理被称为杜利奥定理,主要讲述了一个人的状态对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所有的颜色中,红色作为外向型的情感色系,象征着能量与激情,红色性格的人,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能够以充满激情的姿态去实现它。红色性格的人心态阳光并且积极快乐;他们对生活永远激情澎湃,高唱梦想万岁;他们热情开朗,喜欢交友,并且时常保有一颗童心,富有趣味;与人相处时不记仇苦并且乐于助人;在社交场合,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够充分调动气氛,同时待人真诚,能够让人信赖,感染四方;另外他们还极具创新意识,喜欢并积极应对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