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赵瑕 《江楼感怀》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宋·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唐·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问秦淮的诗词鉴赏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其他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案】借代,反问

【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1303132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3.求清初金陵怀古的诗词最好能鉴赏一下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人.明末清初诗人,曾在明朝为官.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授官翰林院检讨.他博学多才,诗、词、文并工,是浙西词派领袖.曾与陈维崧合刻一稿,名为《朱陈村词》,并称“朱陈”.他还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为《词综》,为词学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料.著有《曝书亭集》.卖花声雨花台①衰柳白门湾②,潮打城还③.小长干接大长干④.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释①雨花台:在南京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②白门:本建康(南京)台城的外门,后来用为建康的别称.③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④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3赏析此词从南京的萧条景象,侧面反映清兵南侵对这座名城的破坏.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追怀往事,不胜感慨.上片描写南京的衰败零落.下片吊古伤今,抒发感怀.字字蕴涵着兴亡之慨.全词哀婉抑郁,清丽自然.[1]。

4.吊古伤今的古诗加赏析

永遇乐·京口⑴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⑵处。

舞榭歌台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⑷,人道寄奴⑸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⑹。元嘉草草⑺,封狼居胥⑻,赢得仓皇北顾⑼。

四十三年⑽,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可堪⑿回首,佛狸祠⒀下,一片神鸦社鼓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⒂?[1-2]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

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

5.【江山】我与江山(诗歌)任新洪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包佶的七绝《再过金陵 》,全文如下:

再过金陵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诗人包佶是当时颇有政绩的财经官员,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为什么是“再过金陵”时才有这种“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再乐观了。

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人们通常是在世道几经扭转之后,才逐渐对历史感兴趣起来。唐人“金陵怀古”之幽情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初唐、盛唐期间的诗歌几乎不怀古、咏史。只是到中唐以后,这个题材才渐渐流行起来。而且所有写怀古诗的人,几乎都忘不了金陵,都要感叹六朝兴亡。

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

6.江山依旧,过眼成空是那首歌的歌词

不期而遇 – 单色凌

词:单色凌

曲:单色凌

一个人的承诺变成了沉默

谁还会在乎着

顺其自然 种种不舍

却变成了洒脱

你的空间已排除我

是否我该学着冷漠

和你一样不去反驳

反驳又算什么

幻觉过你的梦

在我的脑海中太沉却带不走

到遥远的以后

我们都不习惯 分开后的孤单

心白要怎么去填满

但很快会习惯 直到新的替代

把心渐渐地填满

其实都不习惯 依赖死性不改

回忆太美 心太伪善

终究我会习惯

某一天 某一年 没有了爱

不期而遇地习惯

一个人的承诺变成了沉默

谁还会在乎着

顺其自然 种种不舍

却变成了洒脱

你的空间已排除我

是否我该学着冷漠

和你一样不去反驳

反驳又算什么

不觉得你欠我很多

拥有过就足够虽然想要更多

紧紧包围着我

我们都不习惯 分开后的孤单

心白要怎么去填满

但很快会习惯 直到新的替代

把心渐渐地填满

其实都不习惯 依赖死性不改

回忆太美 心太伪善

终究我会习惯

某一天 某一年 没有了爱

不期而遇地习惯

不习惯 分开后的孤单

心白要怎么去填满

但很快会习惯 直到新的替代

把心渐渐地填满

其实都不习惯 依赖死性不改

回忆太美 心太伪善

我会习惯

某一天 某一年 没有了爱 不安

不期而遇地习惯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