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诗的分类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音韵系列 1、福唐体:即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2、柏梁体:每句七言都押韵的,全篇不换韵. 3、间韵诗(变体诗):又称平仄两韵诗、平仄通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 4、转韵诗:转韵,就是换韵,在一首诗歌中,根据内容表达的需求连续转换若干韵.韵脚平仄交替. 5、促句诗: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仄,以三句一转韵. 6、倒押前韵诗:用于和诗,一个不少地照用原诗人的韵字,顺序则由尾字依次到首字. 7、犯韵体: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每句首字与本句末字押韵,便称为犯韵体. 8、短柱体: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 9、四声诗:每句诗用同一种声调的字写成的组诗.有全平、平上、平去、平入等.古诗中也有句全平、一句全仄的.可分为全平诗、全仄诗、五平五仄诗.五平五仄诗,是单句一个声调,偶句为另一个声调. 10、双声诗:又叫吃语诗、口吃诗.双声诗要求诗的各句都采用声母相同的字. 11、叠韵诗:全诗各句所用的字的韵部均相同的诗. 12、双声叠韵诗:每句都有双声字或叠韵字的诗. 13、禽言诗:以禽鸣之谐音,假定为人语,表诗中之意. 14、风人诗:谐音诗与谐音双关诗,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 15、声韵诗:分声母诗、韵母诗、反切诗. 声母诗:诗句的字的声母正好是拼音声母数. 韵母诗:诗句的字的韵母正好是拼音韵母数. 反切诗:又叫切语诗,用古代反切注音的方法,诗句中两字反出一字,诗表层一个意思,反出的话还有一个意思. 二、嵌名系列:原则是“要当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16、嵌字诗:广义的说,按照修辞格“镶嵌”手法把特定的字嵌于诗篇的句首或句中,如人名诗、地名诗、药名诗、建除诗、八音诗、六府诗等都是嵌字诗.狭义的嵌字诗,专指嵌于每句句首的字能合成短句,并且别有意义的诗体,即“鹤顶格”. 17、藏头诗:本来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现在我们说藏头诗是指嵌字诗中嵌于句首(鹤顶格)的诗. 拆字诗:今天称为半字顶真诗. 18、建除诗:建除十二生辰诗简称,以建、除等十二字冠于诗每联首句第一字,字意融于句中,形成杂体诗特定格式.全诗十二联,廿四句.因十二辰的头两个名称为“建”“除”,故名“建除体”. 19、药名诗:诗中嵌药名,“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20、针穴名诗:以针炙名联缀成诗. 21、卦名诗:每句诗中嵌用《周易》一个卦名. 22、龟兆名诗:诗中隐藏解释卦象意义的词语. 23、相名诗:嵌相术名. 24、星名诗:嵌星辰名. 25、节气名诗:嵌二十四节气名. 26、鸟兽名诗:嵌禽鸟名和兽类名,或用本义或双关,或巧用别名. 27、草木名诗:嵌草名和树木名,而语意双关. 姓名诗:每句都含有姓名. 28、地名诗:是将郡国名、州名、县名、道里名以及山川胜迹名等,假借词意成篇. 29、宫殿屋名诗:每句嵌入建筑物名称. 30、车船名诗:诗中嵌车名、船名. 31、围棋名诗:嵌围棋的一些别名. 32、象棋名诗:嵌象棋的一些棋名和术语. 33、歌曲名诗:词牌名体,词曲名诗:嵌乐府歌名、词牌名、曲调名等,词义双关. 34、戏目名诗:嵌戏目名. 35、四气诗:也称四时诗,实为四时诗的一种变化体,是将“春”、“夏”、“秋”、“冬”四字顺序嵌用在一首诗中,每句诗的内容符合各个季节的特点. 36、四色诗:也称四色咏,五言四句,偶句押韵.每句诗嵌入一种颜色的名称,因此叫做“四色诗”.也有分四段,一段描写一色的. 37、五行诗:就是将五字嵌入诗中,别行组词,别作他义,联缀成篇. 38、六甲诗:就是将六十甲子的数字嵌入诗中,仅借用字面,而另行组词,缀联成诗. 39、六府诗:五言十二句,“六府”的次序为:水,火,金,木,土,毂.将此六字依次嵌于单数句句首,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入韵与否皆可. 40、八音诗:将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名称,依序冠于每句之首或每联之首. 41、十二属诗:即十二生肖诗,也称“十二辰诗”、“十二神诗”.依序嵌十二生肖. 42、数字诗:每句都嵌同一个数字,如果嵌在首位的则为同头数字诗.有半字诗、一字诗、两字诗、三字诗、四字诗、五字诗、六字诗、七字诗、八字诗、九字诗、百字诗、千字诗、万字诗等. 43、数名诗:又叫十数诗.是将从一至十以内的数目字连贯而成的诗,现在一般也称数字诗. 44、数谜诗:顾名思义就是数字猜谜诗,犹如一道趣味算数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可。

2.中国古诗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3.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表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4.求:中国诗的分类

一、以题材为主划分的分类:粗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借景抒情诗 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具体到诗 歌 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一类诗多用 典故,手法委婉。 伤春伤别诗。

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山水田园诗。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 托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即事感怀诗。

指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往往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或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主要题材。

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唱和应酬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多是有唱有和,或同叙事物,或彼此应酬。是社交化了的诗歌,整体看良莠不齐,也不乏力作。

二、从诗的形式可分为: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又称为骇埂粪忌荼涣讽惟釜隶“格律诗”:要求限制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近体诗可以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和三韵小律等。三韵小律:每首六句,共有三韵,颔联要用对仗五言小律三十字,七言小律有四十二字。

5.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有哪些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中国古代诗歌的列表分类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cmw1256200147

古体诗(古风)中国古代诗歌(按音律形式分)诗(唐)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的仿作。近体诗(格律诗)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宋)小令词散曲曲(元)套曲剧曲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古体诗包括:《诗经》(《关雎》)、《楚辞》(《离骚》)、《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歌”(《长恨歌》)、”歌行”(《燕歌行》、《琵琶行》)、“曲”(《塞下曲》)、“吟”(《游子吟》)、“引”(《李凭箜篌引》)等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五言绝句(五绝)绝句(四句)《江雪》七言绝句(七绝)《早发白帝城》分类律诗五言律诗(五律)《春望》七言律诗(七律)排律/长律(至少五韵十句的律诗)(八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特点:字数、句数、段数、平仄、韵律都有固定格式,有词牌(只有一段)单调结构双调(有两段)(段落)三叠或四叠(分三段或四段)字数中调(59-90字)又称“诗余”“长长调(91字以上)短句”词小令(58字以内)豪放词风格婉约词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又称词余。有曲牌和题目。小令(独立的一支曲子)曲分类散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许多曲子(小令)组成了套数套数(曲)《夜行船》(秋思)杂剧《窦娥冤》中国古代诗歌叙事诗《石壕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