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两首》的复习要点

1、《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4、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5、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高一语文 诗经 知识整理

首页>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人教版第二册子节点索引:第一单元祝福 装在套子里的人* 边城(节选)* 荷花淀 现当代小说鉴赏 本单元综合第二单元拿来主义 我若为王 庄周买水 剃光头发微 本单元综合第三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物种起源》导言 神奇的极光* 这个世界的音乐 本单元综合第四单元咬文嚼字读《伊索寓言》 *说“木叶” 米洛斯的维纳斯 本单元综合第五单元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本单元综合第六单元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疏 种树郭橐驼传 本单元综合 本册综合这是我搜的,哪里有《诗经》啊?是哪几篇?。

3.怎样掌握诗经的重点

1、《诗经》的成书:包括成书时间,诗的来源,如采诗说和献诗说

2、《诗经》的体制:由几部分组成,共几篇

3、《诗经》的内容:诗从内容上大致分几类,如描写民间史诗的、战争摇椅的、婚姻爱情的、劳动生活的、政治怨刺的。

4、《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对赋比兴的掌握

5、《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上是一定要掌握的。

如果你的老师具体分析了作品,提出了他的见解,那是很好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整理老师的话,应该说老师有心多讲些是一种幸运,听了之后参照自己的学习成果,你可以掌握得深入些,或者独到些。作为知识的《诗经》就是知识点的梳理记忆,老师讲得多,其实是超越课本知识,带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更具启蒙意义,你可以记录下来,在阅读中汇聚自己的想法,这对你学习这类科目意义重大。

4.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5.诗经的相关知识

(一)《诗经》释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歌,本来只称为《诗》,或连其成数称为《诗三百》,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诗经》。

(二)《诗经》作品的分类 《诗经》是按风、雅、颂的顺序分类编排。《诗经》原是配乐演唱的歌词,风、雅、颂原是音乐的分类: “风”是乐曲的意思,这里指相对于西周王畿的地方乐曲,所以《诗经》中”风”又称”国风”,是指各诸侯国所在地区的乐曲。

共分15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60篇。 “雅”是周天子王畿地区乐曲,是相对于地方乐曲的”正乐”,为朝廷典礼仪式所使用。

“雅”分”大雅”和”小雅”,也是乐曲的区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周王室诸侯祭神祭祖的歌舞曲。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三)《诗经》的作者 《诗经》作品的作者大多没留下姓名。 《诗经》中大多是民歌,而民歌都带有集体创作的性质,总是不知具体作者的。

《诗经》中贵族文人的作品,有五篇说出了作者之名(如《大雅·嵩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但关于作者的情况,也几乎全是空白。

只有个别作品,由于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可以知道作者姓名和创作背景。如《鄘风·载驰》,确知为许穆夫人所作。

(四)《诗经》作品的年代《诗经》中标明时间最早的一首诗是《豳风·破斧》,其中说到公元前1114年前后的”周公东征”;最晚的一首诗是《陈风·株林》,是陈国人民讽刺陈灵公同夏姬淫 乱的作品,这件事《左传·宣公九年、十年》有载,相当于公元前600年、599年。至于是否还有更早和更晚的作品,很难说。

大致说来: 《周颂》都是西周前期作品。 《大雅》都是西周作品。

(大部分前期,小部分后期) 《小雅》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作品,小部分是西周前期作品。 《国风》大部分是春秋时期作品,小部分是西周作品。

《鲁颂》和《商颂》都是春秋时期作品。 (五)《诗经》的结集《诗经》的创作年代上下五六百年,产生地域方圆几千里,作者包括社会各个阶层。

在古代的条件下,这些诗歌是怎样收集起来并编纂成书的呢?这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民歌的收集方式–“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以上是汉代人所说的古代”采诗”制度,不见于先秦文献,虽有美化周天子的倾向,但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因为只有处于天下共主地位的周天子才能发动这样大规模的采诗活动,凭任何私人或诸侯国的力量都是办不到的。 2.贵族文人诗歌的收集方式–“献诗说”《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而后王斟酌焉。

“献诗”是周代士大夫把诗歌用于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些人看到国君或上司、同僚做了什么好事和坏事,就往往作一首诗献上,以表示颂美或讽谏。

有的人也往往通过献诗来发泄和申诉个人的冤屈或不幸。这些都叫”献诗”。

如以下作品直陈献诗本意: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献给周天子的诗,要经过太师(掌管音乐)、乐工配乐演唱,贵族之间的献诗,也要经过乐工配乐,汇集于太师。

至于宗庙祭祀所用的颂歌,是贵族文人奉命而作,也归太师掌管。 太师和乐工是搜集和保管诗歌的专门人员。

各国太师有向周太师进献诗歌的义务,只有周太师最有可能把他们集中起来,编定成集。 《诗经》中雅、颂部分,周室大夫作品占绝大部分,不用说是周太师收集、保管的;就是各国的民歌,如果不是周太师,而靠各国相互搜集,也是很难完备的。

《诗经》民歌产生于广大地域,而其中的方言差异、音韵差异、形式差异却很小,显然是经过了加工整理,最有可能的加工整理者当是周太师、乐工。 《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可知太师不但掌管诗歌,而且还负责传习诗歌。运用诗歌表情达意,是贵族子弟将来参加政治活动,尤其是办理外交时所必须掌握的技巧。

周太师为了教学的需要,也必须收集和整理诗歌。 所以,周太师不但是诗的收集着,而且是整理者和和《诗经》的编定者。

4.关于”孔子删诗”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插,取可施于礼义…… 三百五篇。”这就是所谓”孔子删诗”,在古代影响很大。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首先对”孔子删诗”提出怀疑,以后怀疑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孔子不曾删诗已成定论,主要理由是: (1。

6.求诗经中的静女,氓的知识归纳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古今异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

使动用法:“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二三”。

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中的“贫”,贫苦生活

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子无良媒,判断句

通假字

于嗟鸠兮(于——吁,叹息) 犹可说也(说——脱,脱身)

隰则有沣(泮——畔,边岸) 不可说也(说——脱,摆脱)

自牧归荑(归——馈,馈赠) 匪女之为美(女——汝,指荑)

说怿女美(说——悦,喜欢)

爱而不见(爱——薆,隐藏;见——现,出现)

(3)词类活用

①泣涕涟涟(动词活用为名词,泣——眼泪)

②来即我谋(副词活用为动词,即——就,接近)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否定判断与肯定判断)——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

②倒装句 士贰其行——士行其贰[主谓短语中谓语前置]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介词宾语前置]。

③省略句

a. (尔)匪来贸丝[省主语] b.(我)送子涉淇[省主语]

c.(我)乘彼垝垣[省主语] d.兄弟不知(之),咥其笑矣[省动词宾语“之”,指代“我的情况”“我的处境”].B(我)与子同袍[省主语]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