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作者:岳丽颖院校:安徽师范大学关键字:学位:硕士专业:美学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获得?思?叩钠兰邸1疚慕艚粑?啤?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特质,分析其何以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并从抒情结构设置、诗境的虚实处理以及抒情人称与视角的变化等方面探讨其在抒情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在情感表现方面,《古诗十九首》继承了中国抒情诗歌推重情感表达真挚自然的优良传统,着重抒写一己之情,大胆唱出诗人内心真实的渴望与怨思。同时,诗作又能超越一己之悲酸,写出了人生中最具普遍性、概括性的感受,因而深深打动人心。

从美学意义上讲,作品大胆抒发了人生的正当欲求,冲破儒家诗教束缚,高扬人情,表现出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诗人通过细节描摹将情感的变化诉诸具体形象,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由民间走向文人自觉创作的标志,《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抒情结构设置方面,主要有“感物而动”的触发式结构,“时空交错”的冥思式结构以及“设事寓情”的叙事式结构。

借助于此,诗人使抽象的、变化无端的情感获得托付之物,最终达到真切动人的目的。诗境的虚实处理方面,大体可分为“化虚为实,实中见虚”、“虚实错综,映衬对比”、“似实还虚,似虚还实”三种方式。

巧妙的虚实处理,使诗歌整体呈现出委婉曲折而余味无穷的特征。而在抒情人称与视角运用上,《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所开创的代拟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并能通过抒情视角的变换,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抒情主体心理世界的起伏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出于自然、发于真情的基础上已显现出鲜明的“作用之功”,诗人以其高超的艺术匠心,表达自己深沉真挚的情思,在诗歌抒情结构设置、诗境的虚实处理、抒情人称与视角变化等方面,均做出了新的开拓与发展,为后世抒情诗艺术发展带来诸多启迪,在中国诗歌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Abstract: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Scholar’s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in last years of Han Dynasty and gets extremely high appraisal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round the specialty of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 which is good at lyrical, this text analyses why it has a beauty of soul-stirring feelings and probes into it’s unique meaning on Lyrical Structure,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Poetic Conception,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lyrical Person and Visual angel. On emotion expression, The Nineteen Ancient inherits fine tradition of Chinese Lyrical Poem which holds in esteem of expressing emotion sincerity and naturally. It stresses on own feeling’s expression, singing out the aspiration and grievance. Simultaneously, the works surpasses the pain of one’s own, writes out the most generality feelings, and moved every reader’s soul deeply. In the sense of Aesthetics, the works also expresses right desire boldly; breaks away from the fetters of Confucianism, and shows an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t last: the poet’s turns the change of feels into concrete figure by details which adds the artistic appeal and has a far reaching influence. As the mark of the creation turns from folk to scholar,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 gets great achievement on lyrical art. On setting up of lyrical structure, it has the Touching-off Structure of “Touch things and move”, the Deep Thought Structure of “Space-time continuum interlock”, the Narration Structure of “Set up things reside feeling”. By these, the poets turn the abstract and changing feelings into actual things, and the poem moved readers in the end. But on deal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t divides into three ways: “Turn timid into real, there has timid in real”, “Timid and real crisscross and contrast”, “Like real and also timid, like timid and real even”. The deal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geniously makes the whole poem demonstrates mild and roundabout twists, leaving a lasting and pleasant impressing or aftertaste wholly. And on using of lyrical person and visual angle,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 gets new development in expressing on Behalf Of the Poet, which opened up by The Book Of Songs; moreover through the change of visual angle, it can express the verity of the emotion-conveying subject’s heart. The Nineteen Old Poem has showed “work of function” already on the base of nature and true. The poets express their deep sincere affection with superb artistic ingenuity, get new open-up and development on four aspects the above. At last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 brings a great deal of inspirat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poem art and sets up immortal exploi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m.。

2.《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有从政理想被亵渎的忧愤。

《明月皎夜光》则抒写了诗人的另一种失落,那就是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层开竞争,原先的交谊就发生了变化。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异势,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这就使诗人所说的“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驱车上东门》说:“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诗人力求超越旧有的价值观念,作出新的人生选择。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回车驾言迈》就说:“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里所说的“荣名”,已超越了以爵禄为标志的事功,而是追求精神的不朽。尽管这种不朽在当时尚乏具体内涵,却预示了诗人企望功业不朽、文章不朽的建安时代即将到来。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涉江采美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涉江采英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蛙力,原因便在于此。例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相爱的人可望不可即的情状良有新意。机声札札,不成纹理,写尽思妇借助单调往覆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又如《行行重行行》,写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虽然蒙上了唯恐被弃的阴影,她最终还是搁下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转而向对方致以一往情探的祝愿。没有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是无法开掘出如此幽微的情感层次的。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3.古诗十九首全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打东汉末年一些下层文人创作的19首无名氏五言古诗。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诗中女子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赏析 本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二。叠字用得相当漂亮。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

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

4.《古诗十九首》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委曲宛转。

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 有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的。用以起兴发端的不仅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

《庭中 有奇树》《涉江采芙蓉》选择的都是采摘芳草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不过一个是独 守闺房的思妇,一个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以物象起兴发端的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 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由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

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制。

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则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人抒情,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