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王凤·葛﹉全文

原文

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注释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月:指三个月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三岁:指三年.

艾:植物名。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赏析

《采葛》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诗仍然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劳动的生活,但思念的情感的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三岁”。夸张却不失真,非如此说,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经·国风采葛的赏析

采葛

【诗经·国风·王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3.诗经王风采葛PPT

原文 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注释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

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月:指三个月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

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三岁:指三年. 艾:植物名。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赏析 《采葛》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

诗仍然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劳动的生活,但思念的情感的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三岁”。夸张却不失真,非如此说,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4.《诗经•采葛》赏析

采葛

先秦

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5.诗经中的植物有哪些

1.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

2.莼菜之手

3.飞蓬的性情

4.粗粝与温柔——萎蒿

5.U盘一样的水芙蓉

6.风羽之物——白茅

7.悲感的熔池——黍

8.有女同车——木槿

9.爱的使者——萱草

10.艾蒿

11.色彩的精灵——蓝

12.野马葛藤

13.勾连之物——卷耳

14.泯嘴一笑——桃

15.以乐心,度俗世——车前子

16.包裹伤痛、苦难的铁沙——荆棘

17.入口嚼碎明琉璃——蕨菜

18.梨的琐忆

19.梅之女

20.树好大,风有时,人无涯——柏树

21.写给母亲——酸枣树

22.被戏说的——匏瓜

23.悲喜合鸣的自然暗哑——苦菜和荠菜

24.挂怀一个平淡如水的朋友——茯苓

25.暗夜一激灵——蒺藜

26.解读一点吸附和寄生的艺术——菟丝子

27.麦性

28.竹林

29.桐音

30.家园里的桑

31.芄兰

32.木瓜

33.千年韧如丝的——蒲草

34.救治妇仁——益母草

35.遍布山野的野葡萄——葛藟

36.不言之果——李子

37.浸入神秘色泽里的——檀木

38.莲子心,芙蓉色,水芸香里的——荷花

39.千古黄叶

40.情爱的果子,美味的果子——栗子

41.远古红色的母亲——茜草

42.风吹佩兰——兰草

43.美的芍药

44.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45.被戏弄的荒凉——狗尾草

46.酸滑的野菠菜——酸模

47.故乡的托词——榆树

48.多子多福——花椒

49.稻梁谋

50.至情的背景——乌蔹莓

51.芦苇之伤

52.可以卑微,可以宏阔——栎树

53.在北风中摇曳的杨树

54.犹如紫云英般的爱恋

55.摇荡在风中的猕猴桃

56.落鸟承林——榛树

57.降神术士的道具——蓍草

58.血色红滴滴——枸杞子

59.淬火的菩提

60.椿秀才和香椿拌豆腐

61.像紫蝶一样纷飞的野豌豆

6.《诗经》里有多少种植物

涉及的植物有很多,有薇(荒野豌豆)、苹草、水藻、荇菜 、萎蒿 、苦菜、菟丝子 、荠菜、蒲草 、荷花 等。

1、薇(荒野豌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先秦佚名《小雅·采薇》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2、苹草、水藻

采苹–【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译文: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儿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3、榛树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先秦佚名《国风·邶风·简兮》

译文:高高山上有榛树,低田苍耳绿油油。心里思念是谁人?四方舞师真英武。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

4、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先秦佚名《国风·秦风·蒹葭》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5、檀树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先秦佚名《国风·魏风·伐檀》

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搜狗百科-诗经里的植物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