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胡服的成语
胡服骑射 [hú fú qí shè]
基本释义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出 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典 故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
却说赵武灵王一心想着发奋图强,他对谋士楼缓说:“我赵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边有燕国、林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部族。如果不发奋图强,加紧军事装备,武装国防军 队,随时会被邻国偷袭过来。要发奋图强,就得采取军事改革措施。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宽袖口,干活打仗,都木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穿皮靴子,行动方便灵活。 我打算仿照朗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谋士楼缓听了很赞成,他说:“咱们仿照胡人的服饰,就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赵武灵王说:“对呀!咱们打仗全靠步兵,进攻冲锋缓慢,就是打败游牧族骑兵,在追击的时候,他们骑马跑得快,很难追上他们;即使马拉城车,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们;但是,我军又不会骑马打仗。要想学习胡人的服饰,就得学习朗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改革议论一经传开,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只得再找军事将领肥义商量,说:“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军队的服装和装备,可是,有人反对,怎么办?’明巴义将军表示支持,说:“服装与装备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不决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担心几个人的反对?”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改革而反对我的是些蠢人,明白道理的人都会赞成军事改革的。”,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身穿胡人的服装,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油,穿着胡服,都吓得了。赵武灵王把改穿胡服的设想讲述一遍。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不习 惯,有的说不穿本民族的服装,岂不是丢脸么!有一个顽固派老臣,名叫赵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带头反对服装改革。他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守旧,十分顽固。他不但反 对,而且在家装病不上朝了。
赵武灵王知道要推行军事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拦,就亲自上门找赵成,对他反复地讲解改穿胡服骑射的好处。赵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趁热打铁,立即赏给他一套新式胡服。次日朝会上,文官武将一见老将赵成也穿起胡服来上朝了,都没有话说,只好改穿胡服了。
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号令兵士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次年春,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队打败邻近的中山国,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几个游牧族。到了实行胡服骑射后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从此兴盛强大起来,可以对付当时的霸主国了。
2.描写骑马的成语
成语 解释
鞍马劳顿 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髀里肉生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髀肉复生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胡服骑射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骑者善堕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声色狗马 声:歌舞;色:女色;狗: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
声色犬马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望尘莫及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走马章台 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为妓院的代称。原指骑马经过章台。后指涉足妓间。
飞鹰走马 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好骑者堕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马去马归 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死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后因以“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南航北骑 语本《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后因以“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善骑者堕 〖解释〗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好船者溺,好骑者堕 好:喜爱;溺:淹没。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比喻擅长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到意外的失败
3.关于邯郸的诗句
【诗】侠客行 李 白 赵客缦胡缨, 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 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 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 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 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 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 丛台 胡服骑射赵武灵,禁台歌舞金戈声。
芰荷兰菊绕眉池,苍松槐柳荫曲径。 应变兴邦更服饰,安边拓疆一代雄。
诸贤精忠诚可颂,岂料国亡纸上兵。 年代:唐 作者:高适 作品:杂曲歌辞·邯郸少年行 内容: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 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今人交态薄, 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激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黄何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邯郸行(清·爱新觉罗·弘历) 《七古.邯郸行》:“初过邯郸城,因作邯郸行。邯郸古来佳丽地,征歌选舞掐银筝,邯郸城中富蚕作,蚕月条桑绿荫弱。
罗敷不顾五马回,倭随畏风春帔薄。邯郸复多游侠子,鸣镝离弓双兔死。
归来意气犹未已,击鞠呼卢侍罗绮。美酒十千醉不辞,包鳖隽虾脍鲜鲤。
于今城市尚依然,村民但知勤种田。丛台下,渭桥边,豪华瞥眼二千年,返朴还淳此或贤。”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李白 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
相如章华巅,猛气折秦嬴。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
提携袴中儿,杵臼及程婴。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
平原三千客,谈笑尽豪英。毛君能颖脱,二国且同盟。
皆为黄泉土,使我涕纵横。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
诸贤没此地,碑版有残铭。太古共今时,由来互哀荣。
伤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赵俗爱长剑,文儒少逢迎。
闲从博陵游,畅饮雪朝酲。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
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
还有: 青琐门外安石榴。连枝接叶夹御沟。
金墉城西合欢树。垂条照彩拂凤楼。
游侠少年游上路。倾心颠倒想恋慕。
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
自言家在赵邯郸。翩翩舌杪复剑端。
青骊白驳的卢马。金羁绿控紫丝ひ。
躞蹀横行不肯进。夜夜汗血至长安。
长安城中诸贵臣。争贵儒者席上珍。
复闻梁王好学问。轻弃剑客如埃尘。
吾丘寿王始得意。司马相如适被申。
大才大辩尚如此。何况我辈轻薄人。
4.带有骑字的成语大全
1、骑虎难下[ qí hǔ nán xià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 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千乘万骑[ qiān chéng wàn qí ]:形容车马之盛。
3、胡服骑射[ hú fú qí shè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4、轻骑简从[ qīng qí jiǎn cóng ]:指出门时行装简单,跟随的人不多(多指有地位的人,骑:旧时读jì)。
5、骑驴找马[ qí lǘ zhǎo mǎ ]:在没找到目标之前先将就着,能用就用,等找到了再把现有的换掉。
5.求描写兵马俑神态的句子,谢谢了
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
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
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
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6.描写战士英勇无畏的词语有哪些
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自强不息、视死如归、不屈不挠。
一、临危不惧白话释义:遇到危难毫不畏惧。出处:《邓析子·无厚》:“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朝代:春秋时代作者:邓析翻译:不知道具体的时间是多少,所以面对困难不害怕。二、宁死不屈白话释义:宁可死去,也不屈服。
出处:《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朝代:明作者:·赵弼翻译:用大义去阻挡敌人,宁可死去,也不屈服。
三、自强不息白话释义: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息:停止。
出处:《周易·乾》:“君子,以自强不息。”朝代:周作者:姬昌翻译: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四、视死如归白话释义: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形容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怕死出处:《管子·小匡》:“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朝代:春秋作者:管仲翻译:鼓舞三军将士让他们视死如归。五、不屈不挠白话释义: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出处:《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离。”
朝代:东汉作者:史学家班固翻译:乐观诚实,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