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古今差异有关的诗句
一、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的)
信(的确;书信)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的工具)
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
次(水边;量词)
向(从前;对、朝或偏袒)
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
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来、原则)
床(坐具;卧具)抑(或者;抑制)
归(女子出嫁;回来)
比(等到;比较)比(紧挨、并排;比较)
渠(他、它;水道)
去(离开、距离;往)
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
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
危(高;危险)
但(只;但是)
略(夺取;简略)
将(请;将要)
或(有人、或许;或者)
爱(吝啬;喜爱)
2.古今十大名诗是哪几首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
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
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
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3.古今中外的诗歌收集分类 收集有关知识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
4.古今中外的优美诗词
这里是几个关于春天的优美的诗句范仲淹: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张先: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欧阳修:泪眼看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黄庭坚: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宋·苏轼《一丛花》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宋·周邦彦《蝶恋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宋·李清照《声声慢》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春天,和风送暖,万物生机勃勃,处处是青山绿水,处处是鸟语花香。
这一切美景令人陶醉,令人痴迷,令人彷徨,也令人忧伤……春季,这个美丽的、充满希望的季节,历来都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所咏叹的绝好对象。而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乃是当今诗词的两座高峰,其咏春的诗词则是同类作品当中的精品之作、经典之作了。
它们内容丰富,手法高明,意境优美,风格各异,或清新飘逸,或缠绵宛转,或沉郁激愤,或雄浑豪放……如果你置身于融融春之中,能不时的吟唱那么几首或几句切时切境的、意味无穷的诗词,再去赏春景,品春意,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其妙岂可言传!G 在唐诗宋词众多的咏春作品当中,如按其思想感情来划分的话,有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如宋朝的范成大在《蝶恋花》中所写的“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这两句写的是春江两岸和风送暖,芳草连绵,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河中则是春水荡漾,喜春的鹅儿在尽情的戏水歌唱。画舫顺着蜿蜒的江流缓缓行驶,虎丘上的寺塔就在近前。
这两句妙的是在于动景与静景结合,春声与春色相映衬,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都寄托于景物之中了;而辛弃疾在《鹧鸪天》里所写的,却是直抒胸臆了,他这么写“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初春之时,他满心欢喜,换上草鞋,带着竹杖,悠哉悠哉的到野外去踏春,野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词人已陶醉于美景之中了。
这两位词人所写的都是农家田野间的春景,写的都是普通人对春的感受,显得朴质、淳厚,于平淡之间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韵味和美感,确实难得。BEf;o~ 有人喜春自然就有人伤春了,伤春的内容一般都是思念家乡的,思念亲人、友人、情人的,或是借古讽今的,或是感叹生命易老的,也有充满豪情壮志的……真个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而思念家乡是显得最苦痛的也许是唐朝诗人刘长卿了,他在《新年作》里流着泪吟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他晚年被贬,客居他乡,面对新春佳节,面对大好春光,他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他怎么不凄然泪下?而思念亲人显得最愁苦最伤心最令人同情的也许是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早年与丈夫夫唱妇随,吟诗作对,过着甜美幸福的生活,可晚年的她却正值国破家亡之时,亲人无存,生活无着落,她在《武陵春·春晚》里悲凉的吟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本来是无形无态的,可她却把它当作是有重量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极富于形象性,可谓是扣人心弦,伤人心扉,催人落泪的;而思念情人显得最痛苦最绝望的也许算是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里所写的那位妇人了,那妇人全心全意,去爱对方,可等来的却是被戏弄被抛弃,她由爱生恨,绝望至极,悲伤至极,她无奈的哭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寸寸相思,满腔情意,都化成了寸寸灰烬,都变成辛酸的泪水,那怎能不令人悲伤流泪?而借古讽今比较有特色的也许算是唐朝诗人韦庄了,他在《金陵图》里悲伤的吟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六朝古都,堪称当时的东南第一州,为当时天下最繁盛之处,而到了韦庄生活的时代,却已是一片废墟一片荒凉一片衰败了,六朝的繁华已是如梦似幻,一去不复返了。当时正值唐末乱世,他凭吊六朝兴亡,实际是悲叹唐朝的衰微,一腔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而感叹生命易老比较令人同情的也许算是宋朝的苏东坡了,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感慨的吟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5.求助一篇古今诗歌比较分析鉴赏
【古今诗歌比较】从“多情却被无情恼”到“美丽的错误” ——《蝶恋花》与《错误》别同试析 文/周涛 苏东坡之《蝶恋花》(花褪残江)与郑愁予之《错误》皆是我素日比较喜欢的篇什,然将此两篇一起比较阅读、赏析,则是近日受我的老师杨景龙教授的引导与影响。
同时分析古今两首诗词,对我还是第一次,依我现今的积累,是说不出一二的。但细细品玩之后,似有所触。
分析一篇文章或诗词,除以研讨文本外,还要考虑作者的写作背景,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比如他的年龄、人生遭遇、政治、思想等的状况,当然还有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时代环境等。
苏东坡的《蝶恋花》(花褪残红)是晚年贬官岭南后所作,当时的东坡政治上是颇不得意的。他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六十老翁被谪边关,“多情却被无情恼”,作者在嘲笑自身的“多情”,更是在嘲笑现实中命运的不公。
这首词从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写起,抒的当是政治上的失意心情。 郑愁予的《错误》,写于一九五四年,那时郑愁予不过二十一岁。
在诗的后记中,郑愁予说,抗战的烽火连天,“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处于当时那个动荡的时代,由大陆转去台湾的人心态“是一种漂泊”,众多的人期待回归故乡。
然而郑又在《情妇》中说“我想,寂寥与期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成为《错误》书写女子在寂寞悠长的岁月中,空等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这一主旨的有力佐证。 以上可知,这两首诗词所抒之情的相同处在于“失意”这一点。
但苏词意旨似乎更高一筹,因为从“枝上柳绵”一句中可以窥见,在悲苦失意中又蕴含几分乐观与旷达,苏轼将人生“看透”而不“看破”的老练与积极确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从艺术性讲两诗相当,但从思想性上看,我站在东坡这边。
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苏词采用化典(如“天涯何处无芳草”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抑扬(如“枝上柳绵”句)、白描(如“墙里秋千”两句)、回环(“墙里秋千”两句)等手法,以新巧的构思,使写景、记事、说理有机融合,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使作者韶秀词风得以完美体现。 我最感叹其机巧处,在于“墙里秋千”两句——“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仅十六字,便将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小路徘徊眺望,只看到半露的秋千架。
听到墙内女子的阵阵笑声,那笑声似阳光一般一下子将他疲惫的心照暖照亮,他多想一跃而过,拥有那笑声,然而那笑声“不解风情”般渐去,留下墙外之人莫名的心伤,他的怅然无人可知,也来的突然,来得新奇。故引出作者的内心自嘲,那“多情”偏被“无情”所“恼”,自己究竟怎么了,难道明知他人是“无情”甚或毫不知“情”的,自己还要偏去赌这个“多情”吗?不会的,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在淡淡的惆怅中,作者理解了“人生多憾事”,这似乎与“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有了暗中的相谐。
愁予的《错误》里除了趣旨与《蝶恋花》是相谐的,其巧妙的用典技术、暗示手法运用和情节的波折起伏、戏剧化的效果更是一脉相承的。 在《错误》中,“莲花”“柳絮”“马蹄”“春帷”“东风”皆取自中国传统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
同时,咏叹春尽,谁能证明从《蝶恋花》里飘来的“柳绵”不是《错误》里“不飞”“柳絮”的那一朵呢!由客观地对“吹又少”之“柳绵”的描述到东风传讯,满天还没有“柳絮”的翻飞,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理趣与一个婉约的分别。是谁写活了柳絮?我说愁予诗中那“三月的柳絮不飞”是也。
从结构上看,《错误》隐含着两个脉络,使得该诗大可玩味。我认为其最可取之处就在此写法上。
开首两句以江南为大背景,再将“镜头”推近,青石的街道、三月的春帷、小小的窗扉,最后一串马蹄(马蹄可能为借指)打破了街道和窗口张望思妇的内心的平静。这与《蝶恋花》词“花褪残江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写景的镜头推移,技巧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随着景物的步步推进,诗情也被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看,《错误》的前两句与后两句用了一个倒置,正是将思妇听到马蹄声渐远,内心由绝望到兴奋再到失望、怅然,正是“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可导致她心又碎的原因恰是那“达达的马蹄”这个“美丽的错误”。这种结构上的参差产生了一波一折的动态效果,使诗在不协调中突放了光彩。
这一点恰与东坡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这不协调设置产生的奇丽效果异曲同工,都显示了诗人的良苦用心。
从语言风格上看,两诗语言都很清丽,不事雕琢,情感抒发都很自然,不伪装、不雕琢,诗中的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错误》中诗句读来仿佛让人置身江南烟雨小巷,马蹄的达达声尽在耳畔,那份真切、纯净让人感叹!通过阅读辨析这两首诗词,我也获得了新诗写作上的一点启示。
一是新诗的母体在于中国传统博大的文化基底。中国古典诗词是个巨大的宝库,文本信息仅是藏宝图,只有勤奋的钻研者才能从中找到寻宝的路径和脉络,为新诗干枯的躯体注入丰富的营养。
二是要出。
6.古今中外的诗歌及流传的民歌、童谣
诗歌自古皆能唱。
尤其宋词,更是与音乐密不可分。其正是因了坊间的歌唱才得以广为流传。
说起此中个例,最著名者当属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张叫做《淡淡幽情》的专辑。这是已故的一代歌后邓丽君发行的一张专辑。
当时正是邓丽君事业巅峰期,世人皆以为她以演唱甜歌小调闻名,岂不知她志非止此。对于音乐她一直有更高的要求。
而且她还特别喜爱古典诗词。于是在一九八三年,她亲自参与制作了这张专辑。
里面十二歌皆选自宋词,且有名家谱曲。其中:独上西楼。
出自李煜‘相见欢’。刘家昌作曲。
但愿人长久。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梁泓志作曲。几多愁。
出自李煜‘虞美人’。谭健常作曲。
芳草无情。出自范仲淹‘苏慕遮’。
钟肇峰作曲。清夜幽幽。
出自秦观‘桃园忆故人’。古月作曲。
有谁知我此时情。出自聂胜琼‘鹧鸪天’。
黄沾作曲。胭脂泪。
出自李煜‘乌夜啼’。刘家昌作曲。
万叶千声。出自欧阳修‘玉楼春’。
刘家昌作曲。人约黄昏后。
出自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翁清溪作曲。
相看泪眼。出自柳永‘雨霖铃’。
古月作曲。欲说还休。
出自辛弃疾‘丑奴儿令’。钟肇峰作曲。
思君。出自李之仪‘卜算子’。
陈杨作曲。这十二首词也都算得上历代传诵的名词。
经优秀的作曲家重新谱曲,再加上邓丽君出色的唱功,可谓千古绝唱。其中‘但愿人长久’更是广为传唱。
也被不少后辈歌者翻唱。尤其中秋之夜更是应景的良乐。
其它的像‘独上西楼’‘几多愁’等也有人翻唱。但因这些曲子难度较大,很少有唱出个中韵味者。
我个人尤为喜爱‘人约黄昏后’‘清夜幽幽’‘芳草无情’等。其实每一首都很优秀。
不过有的曲调比较缓慢平稳,要细细去听。这也是根据个人的心境与艺术修养。
正因为这样的曲调才能显示歌者的唱功。不是吹捧,除了邓丽君之外恐怕没有那位歌手能将之演绎的更加到位。
7.求古今优美的诗句/诗词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9、《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5、《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7、《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8、《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1、《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2。
8.古今中外的古诗有哪些
诗词的来源: 首先,诗词包括诗和词,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诗词的起源不得不关注诗歌的起源。诗歌是在长期的劳动时间中由抒情和鼓动性的有节奏的唱和,即民谣,经由文人不断加工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相对固定形式的文体。而词作为一种形式确立相对较晚的文体,与诗具有同样的发展历程,只不过脱离“歌词”限制的过程比较漫长。最早至少可以追溯至敦煌曲子词 中国古代诗词:
(一)中国古代诗
1.写景的诗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