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时期的诗歌源自于哪里

夏商文学是指中国先秦时期夏、商两代的文学。具体时期指中国脱离原始社会,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到商朝结束这一段时间。夏商文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属于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夏商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常识文学篇。

2.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诗集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知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道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版《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权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夏商时期的诗歌源自于哪里

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的信史,是从周代的国人暴动开始,或者是从殷商有文字开始(盘庚迁殷之后),而这个时间比中国实际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是大大的晚了。

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一切的文学艺术等人的精神方面的成就最到也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探讨诗歌之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正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那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没有文字流传于后世的,或者是有文字现代人已经无法破译(如河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规则符号),但是人类的文明传承不息,很多东西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传,在后人的记载中,总可以找到上古时代的信息。

如下面这几首: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力耕而食,掘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击壤歌》 从这几首诗(或者是诗的雏形)来看,它们的出处的那本书也许并不是上古时期作的,但很明显却反映了我们上古先民劳动生活的真实状态,可以说是后人对上古的传承下来的宝贵信息。

比如说第一首,应该说的是远古先民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再现,语言简练古朴且生动传神,最可贵的是可以看出它已经初步具有了韵律,应该可以视之为一首原始的诗歌了。 上古时代的诗歌,除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自然的吟唱所得之外,还有个更为突出的部分,就是巫觋在从事神祭、施展法术时所唱颂的歌辞,而且有个相当重要的特点是诗、乐、舞合为一体,巫觋们在激昂粗放的乐曲中疯狂地舞蹈,口中念念有词,从而试图达到与神通灵的效果,表达对神的企求或崇拜。

比如说第二首即是如此,表达了先民们向上苍的企求,希望上苍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各种自然灾害都远离他们,唱颂这首歌辞的,应该就是祭祀时巫觋等神职人员。 在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国家、阶级的出现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就很自然地百姓也就有了反抗的意识(最起码的必定有一定的怨气),那么第三首歌谣,传统上认为那是歌颂尧帝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而我认为这是刚刚步入阶级社会之后,平民阶级对统治者的一种怨气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我自食其力,要你这个帝王有什么用呢?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其中的那种情感,可谓不言自明。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歌的源头应该就是在走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远古的歌谣,而且这些远古的歌谣,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后来的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夏商时期的诗歌都是源于哪里

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的信史,是从周代的国人暴动开始,或者是从殷商有文字开始(盘庚迁殷之后),而这个时间比中国实际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是大大的晚了。

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一切的文学艺术等人的精神方面的成就最到也是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探讨诗歌之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正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那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没有文字流传于后世的,或者是有文字现代人已经无法破译(如河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规则符号),但是人类的文明传承不息,很多东西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传,在后人的记载中,总可以找到上古时代的信息。

如下面这几首: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力耕而食,掘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击壤歌》 从这几首诗(或者是诗的雏形)来看,它们的出处的那本书也许并不是上古时期作的,但很明显却反映了我们上古先民劳动生活的真实状态,可以说是后人对上古的传承下来的宝贵信息。

比如说第一首,应该说的是远古先民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再现,语言简练古朴且生动传神,最可贵的是可以看出它已经初步具有了韵律,应该可以视之为一首原始的诗歌了。 上古时代的诗歌,除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自然的吟唱所得之外,还有个更为突出的部分,就是巫觋在从事神祭、施展法术时所唱颂的歌辞,而且有个相当重要的特点是诗、乐、舞合为一体,巫觋们在激昂粗放的乐曲中疯狂地舞蹈,口中念念有词,从而试图达到与神通灵的效果,表达对神的企求或崇拜。

比如说第二首即是如此,表达了先民们向上苍的企求,希望上苍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各种自然灾害都远离他们,唱颂这首歌辞的,应该就是祭祀时巫觋等神职人员。 在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国家、阶级的出现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就很自然地百姓也就有了反抗的意识(最起码的必定有一定的怨气),那么第三首歌谣,传统上认为那是歌颂尧帝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而我认为这是刚刚步入阶级社会之后,平民阶级对统治者的一种怨气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我自食其力,要你这个帝王有什么用呢?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其中的那种情感,可谓不言自明。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歌的源头应该就是在走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远古的歌谣,而且这些远古的歌谣,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后来的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夏商周时期都有那些诗作流传下来

主要在《诗经》里

一、夏商至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二、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垄断。但也有大量民歌。民歌的创作者多为平民。

三、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解体,文化下移,掌握先进文化的士阶层兴起。此时文化的承载、传播者主要是士。

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关系密切,相伴发展。

一、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相联。此时文化以巫文化为代表。文学与之相适应。甲骨文,散文的萌芽,全是占卜问卦及其效验内容。《九歌》,就是祭歌。《商颂》,宗庙祭祀之歌。《周易》爻辞,与巫文化也相关。

二、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紧密联系。此时所存作品多为儒家经典。

三、战国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紧密相关;楚辞则与楚文化关系密切。

6.夏商周诗歌发展的简介

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歌谣与神话。远古歌谣绝大多数都已经佚失了。虽然古籍中时有记载,例如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赓歌》、《南风歌》等等,但从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看,多数显然为后人伪托。只有极少数还多多少少保存着原始的形态。例如下面的这首《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

再如《易·归妹上六》所载的一首牧歌: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又如《礼记·郊特牲》所载的一首《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远古歌谣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内容多与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或宗教活动有关。第二,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

对于迄今尚未发现有成系统文字出现的夏王朝和商朝前期,人们的了解与认识仍然是极其贫乏的,空档之处甚多,还远远谈不上连贯与清晰,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状况,也一样是模糊不清。

我国的文字究竟何时产生,目前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但在没有新的地下文物发现之前,产生于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可以断定为是最古老的了。正是从那时起,我国文学的面貌才渐渐清晰起来。

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商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原始宗教的尊奉。可以说,原始巫术宗教的气氛笼罩商王朝,鬼神权威至高无上,正如《礼记·表记》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当时,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专职人员有两种:巫和史。商朝文献正是由这两种神职人员撰著的,而尊鬼事神的观念便贯穿于这些文献之中。

《周易》中有一部分卦爻辞产生于商朝,它们同样是为占卜巫术活动而作。与甲骨卜辞不同的是它们并非是即时的刻记,而是经过长时间流传,被认为是有灵验的卦辞的汇集。文段普遍要长许多,并且大多为合辙押韵的歌谣,内容也丰富许多,还往往运用了比兴、象征、叠咏等手法,因而可以视为我国诗歌的萌芽。

《尚书》中有《商书》部分,传说是商朝的文献,但只有《盘庚》一篇可信。这是商王盘庚决意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词。其篇幅已相当完整,虽然文字古奥艰涩,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讲话人的语气、感情。文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火之燎于原”等等,这些比喻后来转化成一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应该说,《盘庚》篇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春秋时期在文化上较以往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夏商时代的巫术宗教文化便开始解体,敬礼重德观念逐渐取代了尊鬼事神观念。及至孔子倡言“克己复礼”,宣称“不语怪力乱神”,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化就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的文学较之以往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更加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人类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两种:诗歌和散文。诗歌方面,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一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只有产生于早期的少数作品还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绝大多数摒弃了巫术宗教的内容,变为以表现现实中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了。《诗经》题材广阔,感情率真,手法多样,韵律优美,语言富于表现力,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精神和优良传统,给予后世以极为巨大深远的影响。

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文。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

战国末年,楚国出现了一位大诗人屈原,以其极其辉煌的创作照亮了沉寂有日的诗坛。他是一位积极推进美好政治理想的爱国者,但却惨遭流放,报国无门,于是怀着巨大忧愤,倾注于诗歌创作。他开辟出楚辞文学的一片新天地。其作品,借助更加自由的诗体和奇伟瑰丽的词藻,运用神话传说,驰骋不羁的想象,表达了献身祖国的意志,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成为先秦时代与《诗经》并峙的诗歌高峰。

据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王国维等精审的考证,认为《商颂》即《宋颂》,是春秋代的作品,产生于宋首都河南商丘地带。陆侃如、冯沅君《诗史》说《商颂》“一仿《周颂》,一仿《二雅》”,可称的评。

7.夏商周时期古诗中有*月*字吗

商朝 那时候字都留下来的不多,哪有什么诗歌。

目前最早的诗歌就是《诗三百》又名诗经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下面是诗经中有关月的

《诗经·陈风·月出》原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经·陈风·月出》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

照见你娇美的脸庞,

你娴雅苗条的倩影,

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

照见你妩媚的脸庞.

你娴雅婀娜的倩影,

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

照见你亮丽的脸庞,

你娴雅轻盈的倩影,

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诗经·陈风·月出》鉴赏

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8.中国夏商时期有没有文学作品

有的

夏商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诗歌形式存在,许多的作者是无从考证的,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的信史,是从周代的国人暴动开始,或者是从殷商有文字开始(盘庚迁殷之后),而这个时间比中国实际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是大大的晚了,探讨诗歌之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正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那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没有文字流传于后世的,或者是有文字现代人已经无法破译(如河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规则符号),但是人类的文明传承不息,很多东西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传,在后人的记载中,总可以找到上古时代的信息.如下面这几首: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力耕而食,掘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击壤歌》

从这些此句中可以得知,夏商之时就存在着文学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