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评析《诗经·鄘风·载驰》
卫懿公喜欢养鹤。
鹤不但有自己的官爵和俸禄,出行的时候,鹤还有自己专属的交通工具。卫懿公向百姓收取“鹤捐”来供养鹤的“日常开销”,又给鹤封取了“某某将军”的头衔,甚至口出狂言说道:“为什么不派鹤去打仗呢?”不久,狄人入侵卫国。
将士们不愿意去打仗,说道:“君主,您不是说鹤能打仗吗?怎么不派鹤去?”结果,卫国战败,城池惨遭狄人洗劫,而荒唐的卫懿公也被狄人杀死。 许穆夫人(卫公子顽与宣姜之女,卫懿公的堂妹,嫁给许国的国君穆公为妻)心念故国,在得知卫国战败、国君身亡的消息后,立即动身前往卫国吊唁国君,安排后事。
许国的国君害怕引火烧身,派大夫前去阻拦。面对许国大夫的阻拦和责难,许穆夫人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坚持要前往卫国吊唁。
后人把这段事迹称为佳话,许穆夫人因此被称为古代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2.诗经《载驱》说的的是什么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穆夫人堪称第一位名著于册的女诗人了。
《载驰》,就是她写下的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 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故称许穆夫人。
卫懿公不理朝政,独好养鹤,甚至荒唐地让鹤“乘坐”大夫方可乘坐的轩车。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其人心之离散于此可见。
狄人大败卫师于荥泽,杀卫懿公。宋桓公连夜率师将卫败亡之众五千人接过黄河,居于漕邑,立卫懿公之子戴公为君。
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姊妹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时刻,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毅然返卫,吊唁卫君,①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
齐桓公因此派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帮助卫人防守漕邑。以后,又联合诸侯迁卫都于楚丘,使卫国得以灭而复存。
《载驰》一诗,即作于许穆夫人返回漕邑吊唁卫文公期间。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并收入了诗经《鄘风》。
西汉末年,刘向编《古列女传》,又专为许穆夫人立传,盛推其“慈惠而远识”。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祸频仍的动荡时代。
载,语助词,这里可释为“又”。驰,策马急驱之意。
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焦灼加鞭的女诗人,就在一片马嘶车鸣声中上场了。她为什么行色匆匆、迫不及待?“归唁卫侯“一句点明了事情的原委:祖国遭受了祸难,她是要去吊唁自己的兄长卫文公呵!“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遥远,亦透露出女诗人心中那悲恸、忧思之深长。
言,我。漕,即卫文公所居之地漕邑。
车马在大道上急驰,路途竟这样漫长!终于,漕邑已隐隐在望。此刻,女诗人心中该何等激动!短短四句,不仅叙事明白,情景如画,而且迫促、跳荡,富于节奏感。
读者不仅能听到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音,而且还能感受到女诗人那激动不安的脉搏和心跳。但是,事情陡然起了变化:“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君命,不准许穆夫人返回卫国!亡国的悲伤本已充塞女诗人的心胸,而今又遭到许国君臣的阻挠,她怎能不在悲痛之中,又生出不能压抑的忧愤呢?诗歌由此转入第二章。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这一章是许穆夫人对于大夫阻挠的义正辞严的回答。嘉,许可。
旋,回头转身之意。视,显示。
臧,即藏,隐藏。閟,即闭,停止之意。
许国君臣全都反对女诗人返卫,怎么办?倘若坚持返卫,则有违犯君命之罪;倘若转身回许,又置危亡中的祖国于何地?女诗人激烈地斗争着,思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使许穆夫人坚定了返卫的决心,她迅速作出了抉择:“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返许!让我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们吧,我的心思是不能远离祖国的!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渡河。
我要明确无疑地告诉你们,我对祖国的思念是不能阻止的!”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了人物语言,变成了面对面的回答。诗人运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顿,铺排而下,将自己内心斗争的结果,山洪爆发般地推涌而出,势不可挡。
而“既不……不能”二句,在语气转折之中,更把女诗人那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视尔”、“我思”,鲜明地再现了许穆夫人与许国大夫面对面斗争的情景。
诗歌进入第三章,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许穆夫人抛下许国大夫扬长而去。经过上述一场激烈冲突,女诗人的内心能安定吗?当然不能。
“陟彼阿丘,言采其芒”二句就透露了这一点。陟,登。
阿丘,偏高的山丘。蝱,即莔的假借,指贝母,据说可治郁闷之症。
祖国的危亡,使女诗人焦虑;许国君臣的阻挠,则又增添了许多愤懑。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自己的郁闷。
但在急速的行车途中,许穆夫人自然不会真正实行。因此,“陟彼阿丘”两句,不过是借助于比兴,来表现诗人胸中郁塞的苦闷之沉重罢了。
是不是因为她是女子,所以特别多愁善感呢?不——“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稺且狂”,诗人明确指出:妇女的爱动感情,是各有各的道理的。
而她之所以郁愤难平,则完全是许国君臣的阻挠引起的。他们居然把自己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如果说,在第二章中,女诗人对许国大夫还只是义正辞严地剖明心迹的话,那么,在这一章,满腔的愤懑,终于使女诗人发出了激越的斥责之音。
全诗的情绪由此被推向了高潮。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是《载驰》的最后一章。车马终于进入了卫国的原野。
女诗人那因为愤懑而绷得紧紧的心弦,至此渐渐松弛了下来。“我行其野”两句,以舒缓的节奏,清新的画面,传达出女诗人心情的欣喜和欢快。
日夜牵挂的祖国到了,扑入眼帘的是那样绿意葱茏的麦田!深切的祖国之爱,荡漾在女诗人胸中。我们可以想见,此刻,她该是怎样热泪滚滚、不能自己呵!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萌发,她抹去泪水,终于。
3.《诗经》四篇鄘风·载驰的翻译
车马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
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
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
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
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
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
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
4.谁有关于《诗经—鄘风》中讽刺艺术或讽刺内容分析的文章
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同上)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同上)的对象。笔者的看法则是“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真觉“踌躇有神”(牛运震《诗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清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金琅玕、貂襜褕、锦绣段),何以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之句。邓氏持“好美善说”,故有此言。不过他所说的本篇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可信的。
本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诗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