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汉字的诗歌
晋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复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制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zd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2.《汉字的魔方》 简介
《汉字的魔方》内容提要:总想着把传统文学语言和现代分析手段互相沟通,好像是想把青铜鼎熔化了放进现代模具重铸成标准件,但是,“橘逾淮则为枳”,移植总是要截枝伤根,无论是圆枘方凿,还是方枘圆凿。
始终是有些不合的。特别是毕竟自己不是当行专门,仍然是“花脸反串花旦”,所以,只好找个取巧的办法,选取一些来自古典批评的现成词语,借了现代语言分析方法作现代的诠释,仿佛“新瓶装旧酒”似地讨论了诗歌的“意脉”、“诗律”、“典故”、“虚字”、“对偶”等等,最后,由于有着历史癖好,便加上了一个“从宋诗到白话诗”的尾巴,表示自己的讨论“有始有终”,算是把古典接上了现代。
《汉字的魔方》图书目录:新版序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第二章 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难题: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二、实例分析:从语义到语音 三、还是难题: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第三章 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一、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二、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三、埋没意绪:意脉与语序分离的意义 第四章 论格律——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的分析 一、语音序列:从永明体到律绝体 二、意义结构:对偶的空间效应 三、句型规范:诗歌整体结构的选择 四、小结:人心与天道的同律搏动 第五章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一 一、密码破译: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 二、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 三、用典方式:表达意义与传递感受 四、典故注释:对“动机史”的阐释 第六章 论虚宇——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二 一、“自”字的分析:“转从虚字出力” 二、虚字的意味:传递感受与曲折意思 三、“意思中再加意思” 四、唐宋诗之间:虚字与以文为诗的风气 第七章 论诗眼——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三 一、从无眼到有眼:“诗眼”的形成过程 二、诗眼的意义:给物理运动情状以情感色彩 三、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第八章 从宋诗到白话诗——诗歌语言的再度演变 一、以文为诗:从唐诗到宋诗 二、以白话为诗:本世纪初的诗体革命 三、宋诗与白话诗:一种共同的诗歌观念导致的语言革命 四、巧思与机智:走向精致化的白话诗 原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汉字的魔方》文章节选: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本来,人置身的这个世界无所谓边缘与中心、背景与对象的区别,世界对于人的眼睛实际上是“无限大”的,可是,人的视觉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注意点为对象,以对象周边为背景的,因而它的范围又不是“无限大”的。人依照自己所处的角度和意欲的视界来摄取“对象”,并以对象的焦距来确定“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对象的位置,批评家立足于一定的角度,从他的立场去摄取、去制作、去评价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估价诗歌的意义。
不过,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却仿佛是用了广角镜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像中国传统的政治(时代)与思想(学术)背景,它不仅在诗歌评论中被奉为圭臬,而且在文、史两界得到一致的首肯,但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实际上并不能落实到具体诗歌的诠释之中,却只是给诗歌批评附加了一些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舶来的“环境、民族、时代”背景和后起的“经济一阶级”背景自然给批评带来了不少“理论”色彩和“实证”意味,使传统的“知人论世”摇身一变,就仿佛店铺换了名称叫公司,不止是挂了招牌也扩大了业务,在原先八尺铺面外又添了新柜台,在旧商品外还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新花色,尤其是进口货,20世纪经由东洋转口的或直接来自西洋的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就好像那个时代充斥货架的舶来洋货,把原来格局陈旧的土产货栈变成了中外兼营的合资企业,但是,这种仿佛把帐篷变成了苍穹似的背景交待仍然广袤而含糊,它们对于诗歌好像采取了一个现代军事方法作自己的策略,叫“围而不打”,它可以广泛撒网把诗歌罩在自己的阴影之下,形成一个诠释的包围圈,同时它又绝不直接攻击诗歌王国的城堡以免损兵折将,只是遥遥地保持着它的矜持与高傲,以便宣称自己是最终的胜者。
这种“背景”仿佛园林的借景,只能远远眺望却决不可把它当作园林的屏风,又仿佛“屠龙之术”,只能敬而远之却决不可把它当作诗歌诠释的钥匙。…… 《汉字的魔方》编辑推荐与评论:“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我当时觉得这是重新理解古典诗歌尤其是特别凸显着中国诗特色的近体诗的关键,恰恰也是人们很容易因为它是“废话”而“闲置”的前提,因此,。
3.汉字的魔方怎么样
/blog/cns!B6826F6CF83C99E!21588.entry 两书联评:从《美的历程》到《汉字的魔方》 之所以把这两本书放到一起说,不只是因为这两本书是我连着读的,还由于,这两本书都谈到了一回事,就是围绕一件作品,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摆的,以及,欣赏和评价作品,需要什么样的前提和准备。
而且,这两本书里的有些观点,其实又恰好可以相反相成,很是好玩 读完了之后,又把手边所能找得到的诗话词话讲写作的书都翻出来选读了一下,包括刘勰的,严羽的,袁枚的,还有王国维的 与老派谈起其中的某个细节:李泽厚先生在书里有个说法,大略是讲,李白的诗好,但终究是个别天才的神来之笔,让人看的热血沸腾,继而发觉自己登天乏术,只好恨的牙根直发痒,要到杜甫时代,才使得写诗,写好诗,成为了有章法可循的事情,所以李白的欣赏价值高于杜甫,而杜甫的取法意义超过李白。所以世间对此二人的评价,一为仙,一是圣,倒也合得各自的特点。
修仙不是谁都够资格的,那得看有没有仙根,是不是这个材料,而圣人则相对简单了,人人皆可为尧舜(其实儒家学说在这里有很大的分歧,关于此事,前人之述备矣,我就不画蛇添足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 呵呵,老派说,熊掌当然好过鱼 纵然是龙肝凤髓又如何?它肯教我擒龙绝技吗?入宝山而只看旁人满载而归,空眼气别人的喜悦,也未必就一定好过自己在野地里挖到几只土豆萝卜 不过有一点我是同意的:谈论作品,就要涉及到时代,但是不可过分去套时代,理解作者,就要通过作品,但是又不能完全只看作品。其实这两点我在老帖里都曾经提过,但是这次还要再补充一点:讨论李白的时候不要考虑时代,谈论某一时代潮流的时候也不要去想李白,李白是不属于任何时代的,因为李白属于所有的时代 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拿来品评这两本书,倒也有几分可取。
《美的历程》写的纵横捭阖,怎么赞美都不过分,然而却是丝毫不露通往莲花深处的金光大道之痕迹,仿佛鹰飞唳天,鹤鸣九皋,我等只合得在地面上抬望眼仰天长啸,却绝无与洋同兴的份;《汉字的魔方》倒是一步一步的安稳的走在地面上,纵然它健步如飞,而我等步履蹒跚,却也心下有数,早晚,能够走到,只要有足够多的寿命,大方向不错,这就是ENIAC和eMac的区别而已,只有效率区别,没有能力差异。
4.“汉语
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行.草—今书.为中国传递大量的信息.几千年的信息同博大精深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是中国人的骄傲与值得自豪的. 诗词是文字,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辉煌阶段,而且是世界唯一的特点,不深刻理解汉字,就不能理解中国的诗词的内涵和诗词的美,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无论文字文学,从数千年完整的走来,中国是唯一的,所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的存留,其他三个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自己的人种也变了,不用说文化了. 这就是历史的原因,也是中国人自己的密码和纽带.是另一种更广泛的乡音. 在陌生的国度,一声京剧,就有中国人来到你的身边.为什么?那是深入中国人人心的文化.那就是文化纽带.。
5.小学五年级下上册我爱你汉字的第六大题第二小题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
(1)根据意思百写词语。
1.指许许多多的思绪不断涌现出来。 ( 浮想联翩 )
2.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 心潮难抑 )
(2)仔细阅读第3段,说说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3)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度?
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4)第4自然段中引用了许多古典诗词名句,你能完整地背诵这些诗词吗?选择其中两首默写下来问。
1、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书喜欲狂。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唐代【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