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诗经中的风
名词解释:诗经中的风是指:
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风骚传统(诗骚传统):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或受《诗经》影响,或受《楚辞》影响,沿着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其中,“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如《魏风·伐檀》;“骚”诗传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继承发展,如《招魂》。二者并称为风骚传统(诗骚传统)。
2.为什么《诗经》中《风》最重要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的诗经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在风、雅、颂三类中占的比重最大,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所谓的风,也就是民歌,是研究当时民风,地理,风俗和人文的重要材料,所以诗经中,以风最为重要。 《诗经》最初都是乐歌,分为风、雅、颂三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这是古今最被认可的分类方法。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当中有不少表现民生疾苦的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国风是《诗经》中最有艺术成就和价值的重要一部分。 扩展资料: 关于《诗经》中《风》的诗: 《关雎》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在那河中沙洲上。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朝朝暮暮想追求。 思念追求不可得,日夜心头在挂牵。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
3.试举例分析诗经六义之首风的含义
唐以百前,风雅颂,赋比兴都是即为体裁,又为手法的。孔将“六义”分为二组,一组是风雅颂,是体裁;另一组是赋比兴,是艺术手法。唐以前《诗经》“六义”,都是“风”排序在首,后是赋、比、兴、雅、颂。度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为什么风为首
一、篇幅: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经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留下305篇传于今。“风”160篇,又称“国问风”,占比比较大。
二、内容:大毛公毛亨所作《毛诗训诂传》,是最早的《诗经》注本,其说:“风答,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风”是可以教化民众,可以劝戒官员。“风”正则政平,“风”畅则言畅,“风”和则官民和合。
4.诗经里的风到底是指什么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
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5.诗经《国风》的“风”是什么意思
诗经《国风》的“风”是指民歌、歌谣。
”风‘’字的释义:
[ fēng ]
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消息,传闻:~传(chuán)(传闻)。闻~而动。
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姓。
[ fěng ]
古同“讽”,讽刺。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s?wd=%E9%A3%8E&ptype=zici
6.为什么《诗经》中《风》最重要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