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李清照的诗、故事、介绍等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

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

最话音重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2.求有关李清照的典故~~~急~~~~~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巧对贺寿联】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两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赵明诚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李清照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而且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紧接: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请他们再赐书一副。赵明诚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三多福寿子

李清照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四诗风雅颂

赵明诚一心想难倒李清照,就又写了几个大字:

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李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赵明诚万又续写下联:

老鼠亦称老

李清照提笔而书:

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合起来,这副对联是:

乌龟方姓乌,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老鼠亦称老,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众人为李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欣喜若狂,赵明诚也不得不服李清照锦心绣口,机敏过人。

如果想知道更多关于李清照的事迹,百度文库里有《康震评李清照》,很容易就能搜到。

下面链接为《盘点女词人李清照的十一大豪放事迹》希望你能喜欢。

3.李清照诗词故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李清照的诗句 古诗

乌江(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咏史诗,雄浑壮阔,气贯长虹,与其词风殊不相同,由是可知作家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不宜以“婉约”二字简单概括之.女流之中,宋初花蕊夫人之诗:“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岂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或可与之相比.

二、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诗中抚今忆昔,表现了诗人对亡夫的思悼之情和对人生的伤逝之感.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瘁死,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她不仅由此失去了物质上的依靠,更主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这首七绝,从首句所提到的“十五年前”来分析,当为李清照晚年所作.诗的前两句首先倒叙昔时,后两句以今昔对比来抒情.今景与旧景的极其相似,今情与旧情的极端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正是通过揭示这一反差,来让人们体察其今日的“情怀”.诗人今日情怀究竟如何?诗中没有直接道出,但了解诗人晚年生活状况的人都知道:自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对一位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来说,是实在难以承受的.这一切,诗中皆未道出,也许正是诗人不忍道出的缘故吧?活着本已困苦,又何必徒增苦闷呢!

三、

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梁头的栖燕终日无休止地互相倾诉着心曲,帘外的蔷薇被细风送进一缕缕清香.这些本应带给诗人的是什么呢?是美好的回忆,还是苦涩的情思?是欣慰,还是愁上加愁?诗人没有直言道出,留与读者去想象了.

四、

钓台(夜发严滩)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墓言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李清照诗即化用此诗意.其实, 名与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何愧之有?我不主张隐逸,但也并不刻意追求名利,我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我相信,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自会有我应得的名利.

5.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 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6.李清照的 轶事典故和 主要成就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剗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是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du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李清照的诗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

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

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

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

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

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 ,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 :“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8.描写李清照的诗句

晕,李清照负词名,诗却很少。

那么多你都要? 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五绝•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评解】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 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琅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

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

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集评】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

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陆蓥《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

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词•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④次第:接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解】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

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

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集评】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