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详情请看王力《诗词格律》
2.有关戏曲的诗歌
金榜题名空富贵
洞房花烛假夫妻
古往今来虽如是
浓妆淡抹总相宜
看不懂莫吵请问前头高明者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
凤管似从天外落
霓裳聊当月中看
谁为袖手旁观客
我亦逢场作戏人
凡高莫抢先看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你也挤我也挤此地几何立脚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台时
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
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台中戏戏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
夜前溪溪前夜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
势短世长演戏一回方知世和势
人多仁少寻思片刻还属仁中人
尧舜生汤武旦桓文未旦古今来多少角色
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天地间大小舞台
是是非非非亦是
真真假假假即真
舞台方过悬明镜
忧孟衣冠启后人
自古文武今时见
历代君王自此知
勾心斗角俨似官场话剧
逐鹿吼狮形同世界舞台
晋代衣冠唐代曲
今人面目古人心
白雪阳春都妙句
高山流水自知音
和风吹绿竹
清韵入朱弦
3.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详情请看王力《诗词格律》
4.戏剧或诗歌的基本结构
谈戏曲剧本创作技巧要素 戏曲剧本是戏曲艺术的第一度创作,它是戏曲舞台艺术二度创作的基础,即所谓“一剧之本”.剧本包括内容和形式两大部分,内容包括主题、故事内容、人物性格等;形式包括场次的情节结构、唱念安排等.据我的表演和导演的实践,有的剧本由于不符合戏曲艺术的规律,二度创作就十分困难.一个好剧本需要把握戏曲剧本创作的技巧要素,并使剧本不仅是“案头之作”,而且能适合搬上戏曲舞台,得到当代观众共鸣的“场上之作”. 一、剧诗:戏曲剧本的审美核心中国戏曲走的是由民歌、唱诗、唱词、散曲到说唱故事的发展道路.从宋金的“诸宫调”开始,有了叙事性的唱本.在歌舞的这条线上,曲词和滑稽戏也被综合进来成为戏曲剧本的因素.清代孔尚任对戏曲文学定义为:“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孔尚任《桃花扇?小引》)张庚先生对于戏曲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是这样论述:“在戏剧跟诗歌的关系上,戏曲是用诗歌来唱故事,是诗歌与表演相结合的发展得最复杂的形式”(张庚《戏剧论文集》)张庚先生的“剧诗”论,幅射戏曲剧本和戏曲舞台艺术的全方位,是戏曲艺术总体的审美核心.戏曲的剧诗的特性,可追溯到上古和先秦时期的“诗言志”之说,诗词曲的作用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志向、抱负;汉代则强调诗的情感因素:“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唐代的孔颖达统一了诗的“情”与“志”:“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诗化”是对戏曲剧本文体的科学概括,其内在结构、节奏韵律、文学形式都应是“诗化”的.戏曲剧本的“‘诗言志’,其中应当有情、有境、有理.情理交融,情境相生,这才是诗的上乘.”(张庚《戏剧论文集》)戏曲剧本的形式由唱、念组成,唱词要诗词化,念白要赋体化(即含诗意的散文).抒情性和叙述性是戏曲唱与念的主要功能.一般来说,戏曲的唱侧重用于表现抒情性内容.用唱来抒发感情、交待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唱既可以把人物瞬间的思想活动的来龙去脉,梳理放大,也可以把人物的思想时空和行为时空压缩在短距离内,这是戏曲的唱的独特的审美功能. 剧本唱词的格式需符合剧种声腔程式的特点.戏曲的唱词的种类分曲牌体(如昆剧、粤剧等)、板腔体(如京剧、桂剧、豫剧等)和民歌体(包括小曲、歌谣、说唱等,如花鼓戏)等.戏曲唱的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伴唱、帮唱等.川剧的帮唱很有特色,又叫帮腔,帮唱可以增强唱腔的表现力.帮唱的功能很多,与人物性格有时协调,有时不协调:有时为了强调思想感情,作重复性叙述;有时表现人物理智的争辩;有时则作为第三者的客观评价,或是在向观众解说人物心情,表现对人物的批判或是同情. 念白侧重用于表现叙述性的内容.是“诗化”的散文,讲究戏剧性、感情性、音乐性,并有节奏感:“句字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意宛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王骥德《曲律?制曲之诀》),念白精炼,对话简短,讲究个性化.大段的念白,能起到在叙述中抒情,在抒情中叙述的相辉映的艺术效果.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效果,还运用重复对称的形式,比如“当真?——当真”、“果然?——果然”这种形式.唱与念都是归结到刻画人物上,做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传神. 剧本的“运动性”的情节和行为动作的情节,要为表演的舞蹈化提供基础,通过载歌载舞来揭示特定矛盾中特定的人物心情,或展开人物之间的矛盾.满足戏曲观众观赏性的审美需求.运动性情节如《徐策跑城》的“跑城”通过圆场虚拟的时空舞蹈表现徐策的兴奋心情;《秋江》通过划船舞蹈,表现陈妙常与老艄翁之间的喜剧性冲突;现代戏《风流寡妇》通过农村合作社社长背着寡妇的虚拟舞蹈等,表现两人的内心世界;行为动作如《霸王别姬》中的剑舞,《骆驼祥子》中的醉酒舞等. 二、主题:戏曲剧本的灵魂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精神活动,它本身就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精神产物,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人类以情感上的满足,给人们以真、以善、以美.艺术的教化功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被我国哲学家孔子认识到,他在《论语》中谈到诗歌的欣赏价值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艺术欣赏不单是人的情感活动,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艺术,从它的胚胎期,就接受了这一古典美学思想,从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演员优孟扮演孙叔敖起,历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院本,金、元的杂剧,到明、清的传奇等戏曲艺人,无论有无剧本依循,他们的演出内容,不单纯取悦于观众,更是通过讽喻、调笑、歌舞、滑稽、杂技等娱乐手段,颂扬人间的真情,揭示生活的真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雅者刻以丑形”(吴自牧《梦粱录?妓乐》)、“字字褒贬,凛直笔于阳秋;意属劝惩,竺法立于象魏.”(蒋士铨《珊瑚鞭?序》)说的都是戏剧艺术的审美褒贬,也就是艺术与“教化”功能的关系.李渔说得更是浅显而明白:“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主脑”也就。
5.诗歌中的节奏和停顿如何区分
诗歌根据以下规律划分节奏以及标注重音。
一、五言绝句
1、A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B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园》)
3、C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鸣筝金黍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4、D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江南渌水多,顾影暂通流。落日秦云里,
山高奈若何。(李嘉佑《白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