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情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与景的交融有三种不同方式:

一是触景生情,情随景生。李贽说得好:“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焚书·杂说》)

二是移情入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情抒发出来,于是客观景物也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情入景,景不过是表达感情的媒介而已。“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三是物亦有情,体贴物情。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由于长期形成的人物关系,使它们本身具有了某种感情,虽然这种感情是人加上去的,但因为相对固定化了,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有所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性格的对象来看待。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诗经·采薇》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你应该能自己分析一下的吧

2.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的方法: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一、触景生情 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欧阳修《戏答元轸》:“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间归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青年时,曾被贬到宜昌峡州夷州做官。

夷州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隔,眼下虽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还未到小城一样。不过欧阳修那时还年轻,志向远大,因此虽然有山居的寂寞愁闷、“乡思”的缠绕,但更多的是伺机而发的热情。

眼前无花无春的景况,他并不感到悲伤绝望。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他坚信将来的道路会宽起来的,“野芳虽晚不须嗟”,暂时受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每句中都有体现。

正是欧阳修的这种政治家宽解和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中国诗学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

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曾在成都担任过严武的幕僚,仅六个月就受排挤而辞职。严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无依,只得携家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再度漂泊,这首诗写于漂泊途中。

首联写“旅夜”所见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细草拂动,寂静与孤独笼罩一切。颔联写远景,境界阔大雄浑。

“垂”“涌”烘托平野的辽阔、大江的汹涌。这两句以磅礴开阔的气象反衬了首联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曲笔反语抒写无由施展胸襟抱负的愤懑不平。尾联触景生情,以景自况,用辽阔的“天地”反衬“一沙鸥”的孤独无依,沙鸥是孤舟,更是诗人。

全诗描写旅途月夜景色,抒发漂泊生活孤凄的苦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成为情景相生的名作。四、显景隐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蕴藉,唐司空图主张要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诗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中。这种意境创造的方法,与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实到文字上的情感词极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当隐蔽。

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行行重行行古诗和意思

行行重行行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释义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4.古诗词的情、景、境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5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与情有以下4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每一种的代表诗歌举例如下: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感叹。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4、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2、以乐景写哀情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3、以哀景写乐情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5.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对吗

对。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