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乡偶书全诗注音
回huí 乡xiānɡ 偶ǒu 书shū
贺hâ 知zhī 章zhānɡ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ã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Xiào wân kâ cóng hã chù lái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2. 古诗中“回”字的读音《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本人认为在古代,应该是唐代,回字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uai”,有许多证据:“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huai)”.“月黑风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huai)”这样读起来才押韵.因此在《回乡偶书》中的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教材上将“回”字注作“hui ”,而“衰”字注作“cui”,这样整编诗仍不押韵.但是,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这些字的读音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我们不能拿现代普通话来对待古诗文和典故中一些字的读音.查《新华字典》,“衰”读shuāi,其义为“事物转向微弱”,举例有“衰老”.“鬓毛衰”的“衰”读shuāi音是衰老义.读cuī音的“衰”是古汉语读音,其义有二:1.等衰、等差、等次、等级.2.同“缞”.“缞”是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粗麻布是发白的,所以“鬓毛衰”的“衰”读cuī用的是第二义,是从颜色上把花白的鬓毛形容为“衰”.“鬓毛衰”的“衰”读shuāi音,是直说人衰老了,完全说得通,但是修辞效果远远不如古音那么形象.至于《唐诗鉴赏辞典》解释为“cuī,疏落之意”,大概是根据语言环境形容老人鬓毛外形的吧.。
3. 回乡偶书古诗拼音
回(huí) 乡(xiāng) 偶(ǒu) 书(shū) 二(èr) 首(shǒu)
唐(táng) 代(dài) :贺(hè) 知(zhī) 章(zhāng)
其(qí) 一(yī)
少(shǎo) 小(xiǎo) 离(lí) 家(jiā) 老(lǎo) 大(dà) 回(huí),
乡(xiāng) 音(yīn) 无(wú) 改(gǎi) 鬓(bìn) 毛(máo) 衰(cuī)。
儿(ér) 童(tóng) 相(xiāng) 见(jiàn) 不(bù) 相(xiāng) 识(shí),
笑(xiào) 问(wèn) 客(kè) 从(cóng) 何(hé) 处(chù) 来(lái)。
其(qí) 二(èr)
离(lí) 别(bié) 家(jiā) 乡(xiāng) 岁(suì) 月(yuè) 多(duō),
近(jìn) 来(lái) 人(rén) 事(shì) 半(bàn) 消(xiāo) 磨(mó)。
惟(wéi) 有(yǒu) 门(mén) 前(qián) 镜(jìng) 湖(hú) 水(shuǐ),
春(chūn) 风(fēng) 不(bù) 改(gǎi) 旧(jiù) 时(shí) 波(bō)。
4. 古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shuai还是cui小学语文课本中
以前古音读cui,现在读shuai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读“衰”为cuī(崔).似乎这首诗就压韵了!后来古诗读多了!觉得这首诗这么读!这么压韵是错误的.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有四个义项: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②cuī.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纟衰”.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从诗的意义上看!“鬓毛衰”只能理解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不可能是别的意思.再从诗律方面来看.《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那么通篇都要压韵的.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读二句衰(shuai)音,四句来(lai)音,其韵为(ai),由此首句会不会也应该是(ai)韵呢?那么“回”字有没有“hui”的读音呢?中国古代的各地发音本身就不一样,也很难达到统一,如同“通甲字”一样,是不是也有“通甲音”.比如徘徊在很多地方读成徘回,反之回“hui”也有可能读成徊“huai”音,如同还“hai”读还“huan”一样.也许这需要考究一下贺知章先生写此诗的地点和当时人的语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