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光中写过哪些诗,,大全

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于14日上午10时多病逝,享年九十岁。作为一首“写过一千首诗,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的文学家,余光中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那首《乡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3396433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诗页》。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莲的联想》(1964)、《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荆赋》(1986)、《守夜人》(1992)等十几部。

《舟子的悲歌》,野风,1952。

《蓝色的羽毛》,蓝星诗社,1954。

《钟乳石》,中外画报,1960。

《万圣节》,蓝星诗社,1960。

《莲的联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

《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 余光中的诗有哪些

余光中的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代表,具体如下:

1、格律诗时期

(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

(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3、留美时期

(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

(1960-1961)

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

(1961-1963)

以《武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6、近代中国时期

(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

(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8、历史探索时期

(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炼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9、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

(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3. 余光中的诗有哪些

余光中的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代表,具体如下:1、格律诗时期(1949-1956)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

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

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3、留美时期(1958-1959)以《万圣节》为代表。

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4、虚无时期(1960-1961)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为代表。

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

《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以《武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

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6、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

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

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8、历史探索时期(1974-1981)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炼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9、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4. 余光中的散文诗都有哪些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1、诗集

《舟子的悲歌》,野风,1952。

《蓝色的羽毛》,蓝星诗社,1954。

《钟乳石》,中外画报,1960。

《万圣节》,蓝星诗社,1960。

《莲的联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

《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2、散文及文艺批评文集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

《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3、翻译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1961。

《英美现代诗选》,学生,1968。

《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1972。

《不可儿戏》,大地,1984。

《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1984。

《温夫人的扇子》,大地,1992。

《守夜人》,九歌,1992。

《理想丈夫》,大地,1995

5. 余光中的诗歌内容短的

一、《乡愁》

1、作者:余光中

2、全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白玉苦瓜》

1、作者:余光中

2、全文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歉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色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想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完满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三、《等你,在雨中》

1、作者:余光中

2、全文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1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四、《舟子的悲歌》

1、作者:余光中

2、全文

一张破老的白帆,

漏去了清风一半,

却引来海鸥两三,

荒寂的海上谁作伴。

啊,没有伴,没有伴,

除了黄昏一片云,

除了午夜一颗星,

除了心头一个影,

还有一卷惠特曼。

我心里有一首歌,

好久好久都不曾唱过,

今晚我敞开胸怀舱里卧,

不怕那海鸥偷笑我,

它那歌喉也差不多。

我唱起歌来大海你来和,

男低音是浪和波,男高音是我。

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

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在那淡淡的月光下,

我梦见脸色更淡的老母,

我发狂地跑上去,

一颗童心在腔里欢舞。

啊,何处是老母,何处是老母,

荒烟衰草丛里,

有坟茔无数……

五、《绝色》

1、作者:余光中

2、全文

美丽而善变的巫娘,那月亮

翻译是她的特长

却把世界译走了样

把太阳的镕金译成了流银

把烈火译成了冰

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

凡尝过的人都说

译文是全不可靠

但比起原文来呢

却更加神秘,更加美

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

存心把世界译错

或者译对,诗人说

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

所以每当雪姑

乘著六瓣的降落伞

在风里飞旋地降临

这世界一夜之间

比革命更彻底

竟变得如此白净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

该如何将你的本色

——已经够出色的了

合译成更绝的艳色?

6. 余光中诗集的诗歌特色

余光中的诗歌特色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7.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有哪些

逍遥游

四月,在古战场

咦呵西部

焚鹤人

听听那冷雨

高速的联想

我的四个假想敌

春来半岛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满亭星月

山国雪乡

雨城古寺

书斋·书灾

鸦片战争与疝气

开卷如开芝麻门

罗素的弹弓

横行的洋文

沉思

舟子的悲歌

淡水河边吊屈原

灵感

批评家

新月和孤星

星之葬

钟乳石

尘埃

新大陆之

8. 余光中一生中有那些作品

(三)余光中著作目录 1、诗集

《舟子的悲歌》,野风,1952。

《蓝色的羽毛》,蓝星诗社,1954。

《钟乳石》,中外画报,1960。

《万圣节》,蓝星诗社,1960。

《莲的联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

《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2、散文及文艺批评文集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

《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3、翻译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32643337世界,1961。

《英美现代诗选》,学生,1968。

《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1972。

《不可儿戏》,大地,1984。

《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1984。

《温夫人的扇子》,大地,1992。

《守夜人》,九歌,1992。

《理想丈夫》,大地,1995。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