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拿起一把残戟,既磨出了前朝的往事,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首好诗!杜牧之忧:“东风不方便周郎,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铜雀台真的是为了“锁二乔”而建的吗?杜牧误会曹操了!
引用的段落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杜牧受挫,因为他被赶出京城,释放为黄州刺史。黄州在唐代隶属于其他州,北京官员视其为“贱州县”。如果被发配到黄州,就会被降职。1079年,也就是杜牧被贬黄州后的237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成为黄州盟练的助手。
副团长是一个相当卑微的官员,没有实权,工资很低。为了生存,苏轼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片坡地,种地帮助谋生。“东坡居士”的绰号,来源于苏轼对东坡的栽培。虽然仕途艰难,但几年的贬谪让苏东坡有了意外的收获。苦闷的东坡居士多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名作。
黄州刺史遇“断戟”
即使杜牧被贬,他的处境也比苏东坡好得多。虽然他是一个“吝啬的郡”,但杜牧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仍然可以保证他的面包。所以他也不会沦落到他晚辈苏东坡要亲自种地的地步。上任后,杜牧迅速调整心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杜牧在担任黄州刺史三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借机掠夺百姓财富来中饱私囊。总的来说,他从政清廉,这本《唐书》称他“刚正不阿,气节非凡”。这一点从他在黄州的公寓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说法是对的——人家有话就说他的公寓“让你家看起来像个野房子”。三年间,他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明弘治《黄州府志》称赞他是“才气赫赫,声名显赫,充满奇节,官民敬仰”的不可多得的好官。
作为诗人,生活在黄州的杜牧肯定不会放过周边的景点,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古战场赤壁。除了公务,他还会利用徒步旅行的乐趣。一天,他来到河边,涉水玩沙,无意中在沙下发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破戟”。所谓“断戟”,就是断戟。它是戟和矛的结合体,即矛尖装在戟头上。是具有钩刺双重功能的战斗武器,杀伤力比戟和矛都强。
据史官《项羽年谱》记载,项羽的兵器是戟:“汉善骑射,楚挑战三河,娄烦射之。王怒不可遏,被一戟拦住。当卢感到无聊时,王祥就瞪着他。娄很烦,但他不敢看。他不敢送手,就往墙里走,不敢回来。”再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他使用的武器是戟——田方·季华。戟分为单刃和双刃,其中田方画的戟是双刃的。至于单刃戟,有人用。典韦,曹操的贴身侍卫,使用双铁戟作为单刃戟。
杜牧写《赤壁》是为古人担忧的。
作为赤壁古战场,“发掘”出这样的古残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一般人看来,这只是旅途中的一个插曲,踢一脚就完事了。然而,诗人杜牧对此充满了好奇。他不仅把它从泥里捡了出来,还小心翼翼地用水清洗,小心翼翼地打磨它的刀刃。经过这一番打磨,产生了一个故事和情感——原来这是一把被时间掩埋了六百多年的破戟。
虽然无法查明它的主人是谁,但那场震惊世界、令鬼泣的赤壁大战,一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却又一次搅动了诗人的心灵。于是,杜牧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赤壁》:
一把残破的铁戟沉入沙底,不翼而飞,磨洗之后才发现这是赤壁之战的残迹。
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胜利,二乔被关在铜雀台。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赤壁古战场赤壁之战,是对三国历史局势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结果孙、刘联军得天独厚,火乘风势,烧了曹操的营寨,大败曹军,年仅34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就是这场战役的头号功臣。诗人在回味古战场遗迹的同时,对6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他想着游历四方,在诗歌中繁荣起来。
但是,诗人在写赤壁之战、追忆往事的时候,不是写正面战场的惨烈,而是把立足点放在了两个女人身上——大乔(孙策之妻)和小乔(周瑜之妻)。\”东风不同意周郎,但铜雀春深深锁定二乔.\”诗中的“铜阙”,即铜阙梯田,是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修建的梯田。屋顶有大铜雀台,嫔妃艺妓住在露台上,是曹操晚年的娱乐场所。
曹操的铜雀台与建安文学
事实上,曹操修建铜雀台并不是为了“锁二乔”。曹操铜雀台的原意是为了显示他的武功。据史书记载,曹操消灭袁兄弟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邺城镇)过夜,半夜里隔日看到一只从地下挖出的青铜鸟。荀攸昨天说,舜的母亲梦见一只玉麻雀在她怀里出生。今天的青铜雀也是一个吉祥的标志。曹操喜出望外,决定在漳水神上修建铜雀台,以示平定天下的贡献。除铜雀台外,曹操还修建了胡锦台和冰晶台,即史书中的“叶三台”。
铜雀台(原金凤台、中铜雀台,后为兵精台)建于建安十五年(210),此时已是赤壁之战的两年后。传说中的“叶三台”高10尺,有100多间房子。
《叶三台》完成后,曹操命长子曹丕上台表演赋,曹操次子曹植也不甘示弱。他签了笔,写了《戏台上的傅》,文采比他哥还要大:
从明朝回来,我就在台上玩着,聊着,自娱自乐。见太傅开,观圣德营。高庙险峻,浮双阙太清。站在天空中,中国的概念是Xi,甚至格非也接近西城。常林河的长流是Xi,花园的果实是訾荣。左右两边站着的,是玉龙和金凤。第二桥连接东西,如果长空。俯瞰帝都的宏伟,俯瞰浮云。一群有才华的人来帮飞熊的吉祥梦了。仰望春风的总和,倾听鸟儿哀怨的叫声。田恒做事既正直又正直,家人愿意得到就得到。杨仁华在宇宙,他准备去北京。桓温虽然繁华,但光有觉悟是不够的。休美!惠泽很远。有了我的皇家翅膀,我宁愿无处不在。与天地同一刻,日月同辉。你总是受人尊敬,从不许诺,你会在东王住上好几年。
后来的曹操、曹丕、曹植、王灿、刘帧、陈琳、徐干、、韩丹春等。他们经常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直白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文学创作高潮。因为是汉献帝的建安时代,所以后来被称为“建安文学”。
杜牧的《东风》叫不回来了。
但杜牧还是为江东的孙权和周瑜捏了一把汗:如果不是东风助周瑜一臂之力,那场战争的胜负就得改写了。如果曹操真的取得了胜利,河东二乔的幸福一定会被北方的曹操抓住,关进铜雀台。
想到由一名残疾军人引起的,他最关心的是这场火灾。如果《火烧赤壁》没有成功,孙、刘与曹操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因此,幸运的周郎应该感谢东风的及时到来。不仅仅是周郎,大乔和小乔也应该崇拜远方的风,以保护他们免受羞辱。
诗中的两个女人,大乔和二乔,都不是一般的人物:大乔是前东吴大总统孙策的妻子,是时任东吴大总统孙权的亲嫂子,而小乔是时任东吴统帅周瑜的妻子。如果吴栋没有死,他们永远不会被曹操俘虏。如果连他们都感到羞辱,那一定是在吴栋死后。
所以诗人在“东风不和周郎”的情况下,用“铜雀春深锁二乔”来形容曹操胜利后的狂妄和吴栋战败后的屈辱,是从细节入手的。这个美丽的、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思路和写法可谓神来之笔,比直接写战败的后果更发人深省。
杜牧精通政治和军事,对当时中央政府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并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掌权者不可能听其言,不服其言,无缘无故被降职,心中没有怨气。
杜牧生活的时代,唐朝的辉煌早已一去不复返。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与民共患难。所以诗人在思考过去的同时,也在关照现实,希望能救亡图存。
标签
有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深谙军事之道的杜牧是否把周瑜赤壁之战的大胜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他的真实意图是想借历史事件,以便把胸中压抑不平的气吐出来。所以《赤壁》这首诗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方面用“感物兴事”的手法来背诵历史,指出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国家的安危。另一方面也暗示他野心勃勃,不受重用,辜负了伟大的“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