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精辟地指出:
“经济理论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结论。
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器官,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
经济学的基础。
不足
口袋里的钱是有限的,也就是稀缺的。买到既经济又实惠的商品,你一定很开心。
如果口袋里的钱用之不竭,那便宜就没有意义了。
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稀缺的不仅仅是货币,还有一系列其他产品以及用于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要素。
所以,稀缺性可以看作是我们分析经济问题必须遵循的约束。
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源约束和人的欲望无止境的条件下,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经济学研究基于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商品和服务稀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与无限的欲望相比,任何商品和服务都是稀缺的。
经济学根据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将商品分为两种:
(1)免费商品(free goods)。
这种商品可以无限满足人们的需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自由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人们占有、使用或支配甚至消费它而不付出代价,即代价等于零(P=0)。
经济学对这个产品不感兴趣,它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商品。
这种商品不能完全满足人的欲望,我们面对的商品大部分属于经济商品。
人们拥有、使用或消费它都要付出代价(P > 0)。
稀缺性越高,价格越高。
一件商品的价格和它对人们的重要性没有直接关系。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空气,但人可以免费使用。
对于人来说,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便宜,而一些可有可无的商品,比如装饰品,却很贵。
因此,价格是商品稀缺性的函数。
第二
商品和服务是稀缺的,因为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是稀缺的。
经济学中所指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和创业人才。
由于这些元素是稀缺的,它们都有价格。
所以他们无法无限生产人们想要的东西,导致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稀缺。
当一个经济主体(如国家、企业或个人等。)掌握了一定的资源,就必须做出选择(决策)。
一个经济主体的选择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
技术选择。包括:
(1)生产什么?
(2)产生多少?
(3)如何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生产?
比如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或者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或者使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方法。
这个问题和经济主体掌握的资源结构有关。例如,如果一个经济单位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么选择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就更加合理。
如何生产与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甚至与从事经济活动的理念直接相关。
基于分工的交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方式,比如造船或者买船。
第二
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以什么方式分配给社会全体成员?
比如把产品给最需要的人(根据他们的需求),
把产品给第一个人(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排队),
把产品给出价最高的人(钱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同制度下采取的分配原则。
因为分配涉及利益(效率标准和价值标准),比技术层面的选择敏感复杂得多。
第三
制度层面的选择。包括:
(1)由谁来做决定。
比如我们把经济体制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的特点是集中决策,最大的优点是效率高,但缺点是一旦决策失误,就会损害大局。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分散决策。分散决策的优点是分散了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缺点是整体缺乏效率。
(2)由谁来选择决策者。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更重要。
(3)制度安排的综合运用。即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规范的有效配合。
因此,选择始终是由一个经济主体做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选择的学问。使用或不使用货币,
利用可用于其他目的的稀缺生产资源生产现在或未来的产品,并将产品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消费的学科。
它分析了改进资源配置形式的可能成本和收益。
萨缪尔森对经济学内涵和外延的定义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成为经济学的经典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