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新诊断大肠癌患者达到56万人。
但是很多结直肠癌患者发现,虽然自己患的是结直肠癌,但是病理报告上标注的是直肠癌或者结肠癌,很多人不够了解。
大肠、直肠、结肠是什么关系?
它是大肠消化系统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食物残渣的最终清除。
食物在小肠消化吸收时,小肠末端的回肠进入下一肠,再通过回盲部括约肌进入盲肠、结肠和直肠。
换句话说,这三个部分统称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结肠在临床上分为四个区域,即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最后,形成的粪便到达直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随肛门排出体外。
根据临床资料,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废物、水等。需要在大肠治疗。整个大肠所覆盖的功能包括水的再吸收,电解质的吸收,粪便的形成和暂存!
那么,大肠癌呢?
从临床上讲,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两种癌变类型,其发病率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等。
根据其原发部位组织来源的不同,大肠癌可分为腺癌、淋巴瘤、鳞状细胞癌等。其中腺癌最为常见,近90%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
结肠直肠癌病因的详细调查涉及许多方面,包括:
1.遗传基因(肿瘤遗传易感基因、遗传性腺瘤性息肉病);
2.年龄(40岁以上是高发期,年龄越大患病率会越高);
3.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模式);
4.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过多、日常作息异常、长期精神紧张);
5.慢性肠道疾病(腺瘤性息肉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所以临床上有大肠癌家族史、慢性肠道疾病、50岁以上人群、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四类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虽然不是所有的高危人群都会患大肠癌,但是他们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防治高危人群的大肠癌?
首先,我们无法改变年龄和衰老的事实,所以只能从后天开始防癌。比如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疾病,可以降低后期患癌的风险。
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切除治疗。
其次,因为我是高危人群,患病风险比别人高,所以做好预防只是一方面。高危人群还需要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防癌筛查,目的是了解肠道健康状况,尽早查出癌症。比如肠镜筛查、大便潜血检查、直肠指检等。是筛查结肠直肠癌的常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