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所有武侠故事中的主角都有一段悲惨的人生经历,至少金庸笔下的主角大多如此。以天龙八部中的三位主角为例就很明显了。

他是冯晓契丹人的孩子,被宋人养大,为大宋打拼了一辈子,最后却被狼群排挤出去。

许诸从小就与父母分离,直到少室山战争才认出了叶二娘和玄慈,却在同一天失去了他们。

(冯晓、段誉、许诸剧照)

段誉的童年相对幸福。他生长在大理皇室,父母衣着光鲜,但直到书的结尾,他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实是邪恶的段延庆。

这可以理解。毕竟“主角身份之谜”对作者来说也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必要时揭露真相往往能引出爆点。

但《神雕侠侣》中的女主角小龙女的身世,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揭开。她是一个弃婴。她的父母是谁?结合书中的线索,本文谈谈这个问题。

一、重阳宫弃婴

金庸在丘处机那里提到了小龙女的身世,但是遇到小龙女的时候,对方还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原书第四部分回答:“这个叫龙的女人叫什么名字?外人自然无从得知。那些异教徒称她为小龙女孩。我们就这么叫她吧。十八年前的一个夜晚,重阳宫外突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宫里的弟子出去一看,只见一个女婴裹在一个包袱里,放在地上。”

(王语嫣剧照)

论身世,其实看过连载小说的人,读到这里难免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金庸在埋伏。毕竟小龙女是女主角,所以读者自然会好奇他的身世,就像《天龙八部》中冯晓和慕容复的父亲一样。他们的出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但直到故事结束,小龙女的父母都没有露面。

丘处机看到女婴就觉得可惜,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用他的话说就是“重阳宫收养女婴极其不便”。幸好林朝英的丫鬟路过,将小龙女带走,才让小龙女活了下来,成为了古墓派的传人。

事实上,如果你只是阅读《神雕侠侣》,你根本找不到任何关于小龙女孩生活经历的信息。要探究她的身世,还得从另外两部作品说起,一部是屠龙记,一部是《龙族八部》。

二、丘处机的诗

“杨过一见钟情,误以为人生”,这是众所周知的说法。《神雕侠侣》里除了叶璐燕,几乎所有的少妇都爱上了杨过。公孙略为他献出了生命,郭襄这小伙子也不曾为他娶过门。

(王语嫣剧照)

杨过的妻子,小龙姑娘,难道不是一个绝色美人吗?在书中,除了杨过对她的爱之外,许多人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比如小偷甄,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甄的师父丘处机也迷上了小龙女。

《倚天屠龙记》的故事始于丘处机的一首诗。

原著说:“春游,每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芬芳馥郁,玉树琼宝堆雪。夜很静,飘着雾霭,月色浸透溶解。在地球上,腐烂的银云闪闪发光。就像拍真人一样,身姿优美,精神高尚。谁信各种花,谁就和各种花不在一列。很难区分高尚的精神和卓越的才华。姚泰回家,山洞看得一清二楚。写这首《不俗》的诗人,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武术家、学者。”

(段誉剧照)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后来解释是丘处机为小龙女写的这首诗:“其实诗的真正含义是赞美一个白衣美少女,说她‘如少女拍真人一般泥泞,体态优美,精神高贵’……诗中赞美的美人,便是小龙女,是古墓派的传人。”

只能说邱道长深藏不露。毕竟他在整个《神雕侠侣》里没看出对小龙女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不过也在情理之中。从金庸给小龙女的那副近乎仙女的模样来看,世界上有哪个男人不会爱?但邱道长是个和尚,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压抑的感情。

但是这首诗和小龙女孩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呢?看看《天巴龙部》里的一个设定,你就明白了,拍神仙才是关键。金庸不止一次提到神仙的名字。

第三,再提仙女。

段誉迷恋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自从出了山庄,王的脸就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无论王走到哪里,他总是厚着脸皮赶上去。即使慕容复身边的鲍不同是冷嘲热讽,他也会逆来顺受。他不在乎任何流言蜚语,只要他能和王在一起。

段誉视王语嫣为“神仙姐姐”,因为王语嫣长得和他在天堂图书馆看到的玉像一模一样,而王语嫣、王夫人和李秋水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的外貌是怎样的?

打开天龙八部第二次,金庸再次提到了神仙“古佘仙”。

原书上说:“我的目光转到石壁上的几行字:‘古被轻蔑地射的那座山,住着神仙,我的皮肤像冰雪,我优雅如处女。‘我不吃五谷杂粮,却吸风饮露。’我立刻转过头看着玉像,心想,‘庄子的话再合适不过了,来形容这个神仙姐姐。走到玉像前,一脸懵逼,看着她冰雪覆盖的肌肤,不敢伸出一个小指头轻轻抚摸。她走火入魔了,鼻子里似乎隐约闻到了蓝麝的香味。爱生尊重,尊重成妄想。\”

(丘处机剧照)

在几部电视剧中,王语嫣和小龙女孩都是由一个演员扮演的。金庸两次提到射雕仙女,暗示小龙女孩和王语嫣之间有某种联系?

在新修订版的《天龙八部》的结尾,提到了王语嫣回到了慕容复,但至于他们后来是否有了孩子,却没有说明。按长相来看,王语嫣和小龙女都像那个仙女。小龙女有没有可能是王语嫣的后代?至于小龙女是不是王语嫣的女儿、外孙甚至曾孙,不得而知。

至少,从金庸留下的线索来看,如果要探究小龙姑娘的身世,她是王语嫣后代的概率最大。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