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钦慈杨店(上海浦东钦慈杨店电话)
浦东新区申远路有阿沁慈阳殿,是上海现存最大的道观,也是全国重点道观。2002年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吴栋的孙权是三国时期为他的母亲吴国太建造的。也有说是唐朝皇帝建的。又说此殿原名“金丝娘殿”,清干隆改为“钦慈阳殿”,供奉东岳皇帝。
要了解祠堂的历史和由来,必须结合浦东地区的成陆历史。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东岸,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它是由长江、吴淞江、钱塘江和海浪淤积而成。据专家考证,公元4世纪以前,浦东还是浅海。到了唐朝,沿海人口大增。为了抵御潮汐,居民们不断在沿海筑堤,与大海争夺土地,这也促进了海岸线的向东发展。近年来,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还在这条线路的地下发现了一条断续的沙带。在砂带内部挖掘出了许多唐代文物,如瓷罐、碗、壶、陶罐和其他陶瓷碎片。特别是在浦东东方路(原川沙县堰桥乡)附近发现了一处初唐时期的村落遗址,即堰桥遗址。这说明早在唐朝就有人居住了。今天的秦祠杨店位于浦东申远路,原属川沙县堰桥乡辉煌大队,就在本村旧址附近。所以,如果三国时期当地还在海中,没有办法建庙,那么从唐代开始就有了道观的可能。
顾名思义,杨勤殿的“秦祠”是奉皇帝之命而建的。据《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记载:“杨店之名,不知是秦哪代所创。相传建于唐代,梁上有信官秦监督造词。”关于这个传说,同时有一段史料可以证实,勤琴荣光《沪支竹词》中云:
东宫在浦东,相传唐朝建业兴盛。
叔侄辛所建,秦祠亦称杨殿雄。
《上海郡竹枝词》为清末上海贡生秦荣宪(1840-1904)所作,成书于1903年。其弟子胡祖德于1911年整理编辑,诗530首。全文是按照地方志的顺序写的。秦荣光在《支竹词》后加了自己的小注,说:“东岳行宫二十四处二十图,名为秦子杨殿。相传建于唐代,梁由信官秦督建。”这个二十四保二十图是当时的行政区划名称,也就是今天的钦慈阳殿所在的地方。相传始建于唐朝,是秦所赐。它被称为杨店,以突出其宏伟。
上海县支竹词
根据以上资料,恩宠寺的传说是唐太宗命大将秦监管。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秦国包书,那就是秦琼。据《旧唐书·秦琼传》记载,他是唐七郡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初唐时期的名人。关珍十七年,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杰。当然,笔者认为清代修缮道观时,碑文中发现是唐朝圣旨所建,证据牵强。即使到了唐朝浦东的堰桥地区已经成为了一片土地,唐太宗还是让秦琼千里迢迢来到海边渔村,修建了一座道观。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不是很大。所谓秦可能是别人。
那么,秦祠阳殿是不是“晋四娘殿”的谐音呢?
关于拜庙还有一种说法,是“金四娘庙”的谐音。“金四娘”是民间传说中的驱蝗神,又称“金姑娘娘”。清代楚人在《建集》注中有描述:“康熙未夏,吴中无雨。有人从江北来,几里有个女人要走,占着柴火的便宜。说我不是人,是驱蝗使者,也就是俗称的金姑娘。”清代褚华也说:“驱蝗之神金娘,供奉于崇祯(明)陈赓新寺。田赛申用它有很多目的。还是金四娘。”储华明确实说过,秦祠阳殿是“金四娘殿”的谐音,需要“错别字”。
佛经存放处
应该说,在江南地区,古代农业发达,但经常遭受蝗灾。金娘是浦东捕蝗专家。她死后,受到了村民们的尊敬。完全有可能建立一个祭祀用的寺庙。而且道观的名字因为谐音,不胜枚举。例如,位于上海闹市区南京东路的洪寺,曾是上海最受欢迎的道观之一。它也被称为宝安司徒寺。在明清时期,此地位于上海县高场乡1号、2号、3号、4号图交界处。四幅图人们为了保护当地的和平,共同建造了这座寺庙来供奉土地神。它的真名是宝安司徒寺。后殿道士为了招徕香客,用谐音附会汉朝大司徒袁绍,并改名为宝安司徒寺,以提高地位。
明代浦东道教的兴盛,在考古学上也有例证。20世纪60年代,到处都掀起了挖反[/k0/]洞的高潮。今天,在浦东陆家嘴“挖坑”的过程中,意外挖出了两座明十三陵。这两座墓占地很大,大概40亩左右。考古学家已经清理了古墓。两座墓都有一墓两窟。墓志铭称,墓主沈璐为“明代博士詹士,翰林院学士詹世福,礼部右侍郎”沈璐死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其子陆机死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这两座墓分别是沈璐和子路基的墓。两件陪葬品混在一起,包括折扇、木梳和夏夏挂件。墓葬中还出土了两面铜镜。一个是四神八卦镜,六瓣葵花形,直径15.5厘米。镜子背面的纹饰是精心铸造的四神八卦图案。四神是典型的道教神,《三黄府图》记载:“黑龙、白虎、朱雀、玄武,天四灵,皆方。”到了汉代,四神制度已基本确立,成为守护天帝的四大重镇,代表着东西南北四星的名称。铜镜上四神的表情,反映了人们信奉道教,祈求阴阳和谐、四面八方和谐的美好愿望;此外,在沈璐家族墓中还出土了一面直径为18.5厘米的汉代画像镜。其图案为道教神仙人物,表达了人们对神仙世界的渴望,对出现和长生的幻想。可见当时浦东当地的民间信仰是醇厚的,这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
道教碑文
到底是“唐太宗翻新”还是“金四娘堂”的谐音,人们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陈教授在撰写《上海宗教与道教史》部分时说:“尽管如此,我们仍有理由推测,它可能是一座不为人知的古庙,直到明代才成为祭祀驱蝗的庙宇。”
历史上,秦封杨殿曾数次毁于兵火。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改建,形成了前东岳庙、后三清殿、左右十五殿、二十余间占地二十余亩的道观。它是上海的道教胜地。后来,它被战争摧毁了。上海解放前,浦东的士绅们集资重建了秦祠阳殿,但很快就被当局破坏和查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建筑和宗教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广大道教徒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逐步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后,宗教活动加快,阳殿被赋予了“古观重器”。1983年,秦宠信阳殿恢复宗教活动。趁着浦东开发的春风,上世纪90年代后,钦慈扬堂开始改扩建。目前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由牌坊、东岳殿、三清殿、藏经楼、仙居楼、偏殿组成。大厅里有庄严的雕像,非常壮观。成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最受欢迎的道观之一。到国内外道观参观的朋友越来越多,接待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朝鲜、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的道教人士和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寺。作为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天坛已成为上海一个美丽而独特的旅游景点。
————————
参考文献:1。阮仁泽、高振农:《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2.丁长云等,《钦慈阳典与东岳信仰:宗教人类学视野下的考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3.庄秀夫:《上海名观馆》,载浦东老地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4.何:上海十三陵,文物出版社,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