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社会人心最现实的话!
1、 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佛陀的格言》
2、 真诚赞美比自己优秀的人是一种睿智,客观赞美和自己比肩 的人是一种胸怀,真心赞美不及自己的人是一种美德。总是赞美自己 的人非常肤浅,总是批评别人的人缺乏自明,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人 人品极差。身处尘世,与人交往,引朋结友,不可不察。
3、 智岩舍弃仕途,进山修行,在世俗的眼里,无疑是一种发狂的举止,而在智岩看来,则是远离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人若陷于世俗名利之中,就会成了物质的奴隶,在金钱、仕途的诱惑下,迷乱了人清净的本性,这是悲哀的。
4、 扬善惩恶,虽是老幼皆知极为平常的道理,但80岁老翁历经年久,也未必能做到。对身为地方长官的白居易来说,知道这个道理尤为重要。
5、 可以说,世界上真正的大业,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还没有。
6、 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7、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辉煌,都是从苦中来。事业的成就如此,学问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8、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一字,这是真话还是妄语?若你思索真与妄, 或者对这个问题干脆不思索,思与不思,都是心意识,心意识不死,你 就是个有事的人,与佛相隔云壤。死却心意识,来一个死后重生。
9、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侨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10、 【禅诗】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3、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4、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11、 不但大小乘要融和,显密要融和,而且应该扩大到种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能和睦相处。(当代)星云《佛光教科书·佛光学》
12、 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干世界满中珍宝。《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13、 人生烦恼时,切记忍耐。处事纷扰处,切记心静。人生失意处,切记看淡。聪明人时时动用心机,智慧人日日月月随缘。聪明人对命运怨天尤人,智慧人对命运守心问心。
14、 我们在处事时,切不可半途起心动念,也不要投机取巧,那是很危险的 行径。而且,“待人要退一步,爱人要宽一寸”。若能够时时宽心待人,凡事 都能让一步,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过得很快乐、自在!
15、 【禅语悟道】不做事、不动手就事事困难,只要有心动手做,沙漠也会成绿洲。
16、 【佛心禅语】 懂得说话的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哪些话该说,哪些话 不该说,去选择说话的内容;而不是毫无顾忌,口不择言地什么话都说, 什么话都敢说。
17、 中秋月是一首亘古不变的诗歌,是一缕欲理还乱的乡愁,是 一段遥远缠绵的梦境。嫦娥、桂花、玉兔以及广寒宫中的寂寞,在这 个月圆之夜演绎残缺故事,多少浩叹,多少泪水,汇成茫茫河汉。此 岸彼岸,被时空永隔,唯有灵魂可以搭桥、可以扬帆。谁和谁的灵魂 相遇,都是奇迹,与月何干?
18、 闪电、雷鸣、暴雨,这个早晨骚动、喧嚣、热烈,仿佛好戏 开场前黑压压的观众席。尽管如此,你依旧会开心出发,因为你知 道,穿过雷电风雨,就是朗朗晴空。你不会抱怨鸟鸣在这个早晨缺 席,你知道鸟儿与朝阳同在。朋友,这是另一种生命际遇,这样的早 晨同样全新而生动,并值得你去拥抱。
19、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2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欲行千里,想成大树,就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想要实现凌云壮志,必须脚踏实地,专注于小事。
21、 一位佛学大师说:“人越是独立,就越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内心也就越平静祥和。”言下之意是,只要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
22、 我们要尊重众生的理由有三:-、过去的时候一切众生曾经是父母;二、现在的时候一切众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缘;三、将来的时候一切众生是未来的佛陀。
23、 佛教的真理,是最殊胜、最高尚、最稀罕的珍宝。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所以不一定任何人都能遇到、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事情,而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
24、 然则无解行之戒,非戒也;无戒行之教,非教也;无戒教之禅,非禅也;无戒教及禅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禅非密,则非净土真因也。非有四种净土,则戒教禅密无实果也。非真因实果,则不显非因非果之心性也。(明)澫益《法海观澜序》
25、 我们心灵拥有智慧的理性与慈悲的感性,它本来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枷锁,一些俗世的烦恼与伤悲只是偷偷的跑入我们心田,偷取我们的平静与喜悦;当我们能清醒觉照到本来澄净的心灵,就能看清忧伤本质,不被虚妄所迷惑,以禅观的力量清洗伤悲,放松身心,让光明智慧的心灵远离苦痛,拥有幸福的宁静与喜乐。
26、 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养蓄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优婆塞戒经》卷三,摄取品
27、 有些话能说不能写,有些话能写不能说。语言很奇妙,不同 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对象,它的呈现方式必须不同。最浅显 的是语言,最深奥的是语言,最坦荡的是语言,最神秘的也是语言。
28、 佛家禅语: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29、 斧头虽小,但经过多次劈砍,终究能将一棵坚硬的橡树砍倒。只要不放弃,只要肯努力,再糟糕的境遇都能改变。命运就是随机抓到手中的扑克牌,好坏全凭运气。然而,高明的玩家,即使手中抓了一副烂牌,也不会轻易放弃。在他们看来,只要赌局还没有结束,每个人就都有赢的机会。
30、 无似、无对待,无等、常寂静,自性本凝然,是菩提心相。《尼干子问无我义经》
31、 生病是对生命的反省,对身体的关照。当你躺在病床上,是为了让你感觉上帝的存在,让你停下来对生命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生病其实是一种需要,平时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旦进医院就是大病,有的甚至就回不来了,所以小病小灾等烦恼都是必须的,它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照。
32、 禅定是一种境界,自由是一种心态,虽然抵达自由可以通过不同的禅修方法,但是绝对的自由只是从心灵角度而言。
33、 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圆满的,没有任何对立面。有对立面,就没有自在可言;有对立面,就在生死中。
34、 这个世界,谁也愿意活在温暖里,朋友也是。一个人,有永远的朋友,未必是充分张扬了优点,一定是懂得适度地把控了缺点。因为,一把刀子拿出来,即便不伤人,寒光闪过,就是一种凛冽。留住人心的,未必是那个遥远的优点。有时候,能掩住缺点,就是最贴心最深沉的懂得。
35、 谦逊:水虽然是生命之根,诸宝之源,但经常往低处流,在最低处汇集。同样的道理,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与谦逊。越有修养之人,越会低调;越有内涵之人,越会谦虚。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而空麦穗却昂着首。
36、 生活的禅法,在于生活的减法,不回避,不挑剔。那些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矫情,不过就是自己卖自己买的烦恼。别怨人生路太窄,几分宽宽留余地,更不要挑剔人生那些故事承担不来,需要提醒自己随缘与忍耐。
37、 有人说:“我心好就好,何必修行?”师言:“你的心好有谁知道呢?真正的心好,是要受过一番洗练,练得非常自动、练得没有一丝一毫的考虑,就能伸出援手帮助别人。修行因此就有必要了!”
38、 一切诸法真实之相,不来不去,无分无断,不一性、不异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诸法悉涅槃相,是故当知不可宣说,唯除世俗说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无涅槃是彼所趣。《大宝积经》卷六,无边庄严会
39、 朋友问行者,你为什么那么热爱早晨?行者答,因为每个早 晨都是全新的,新事物总能打动我快乐愉悦的神经,我会因此按捺不 住内心的激动,并不可遏制地想给大家传递这种激动。如果你足够细 心和敏感,就一定会发现早晨与早晨并不一样,鸟鸣和鸟鸣的韵律千 差万别,霞光的味道也如此不同。
40、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41、 五浊尘染的世界,念佛便是呼吸净土的新鲜空气,念佛便是享受净土的佛光浴。一间佛堂,一处念佛道场,便是一处极乐七宝树林的氧吧,里面有丰富的“佛离子”,最有益于法身慧命的生长。
42、 有人寻找最好的生活,找来找去找不着。哦!原来最好的生活总是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局限,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不完美,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无奈,你无路可寻。生活之外的生活呢?就全凭你的体会、体验、体悟了。有了体会、体验、体悟,最好的生活原不在生活之外,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一觉真法师
43、 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切大众所问品
44、 善得人身甚为难,莫为此身造罪恶,毕竟冢间喂狐狼,勿为恶见生贪爱!《大宝积经》卷九十六,勤授长者会人身难得,汝等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八,具足品
45、 生活中,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笑容便会增多;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留一点空白,这是人生的真理;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
46、 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47、 生命之所以是人最贵重的财富,是因为生命不能重来。浪费一天或一小时,一分一秒,都是浪费了最宝贵的“当下”的生命。
48、 富有的人若不懂得善用财富,也会被社会人群所遗弃。其孤独与寂寞,恐怕比穷困的人还痛苦!
49、 的确,很多的“小善”能使人受益匪浅,相反,许多的“小恶”却使 人失去很多。有些人之所以会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或许只是因为儿时的 一丝贪念、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正是这样的“小恶”的累积导致了一个 个悲剧的发生。
50、 所谓平凡,就是任何东西有得有失,都能放得下,并且还有勇气继续往前走。有一种平凡的心态,不管遇到多少次失败,依然能够站起来,继续往前走,最后,获得的是人生的智慧,而不是绝望。有时候淡泊一点的情感,持之以久,甚至愈久愈香。淡泊的情,就是真性情,淡泊的情,就是禅者心。
51、 “暂时拥有”的金钱观,我们获取财富首先须认清财富的本质,金钱只是我们获得福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52、 是不是帝王将相的苦少一点,黎民百姓.的苦就多一点呢?不是的,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净慧
53、 懂得做一样像一样的道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尽到自己的职责,就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54、 生活总爱和我们开玩笑,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我们苦苦寻觅时,常常难窥其径,但就在我们悲伤、失望,准备放弃时,它们往往就会接踵而来。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全力以赴,抓住机缘,超越自己。
55、 阿弥陀佛是善种的老农,一句名号是佛下的种子,我们的心便是佛下种的土地。佛不仅下种,还以光明来催熟,以法水来滋润,又挖出我们烦恼的污泥来做肥料;菩提灵苗便日日生长,到了日子,必丰收菩提的果实。
56、 得生不得生,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明)澫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57、 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此灭四亦灭,粗细好丑灭,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
58、 【什么是智慧四】 观照智慧的镜子在哪里?就是我们面对的宇宙或自然。严格地讲,宇宙并不是镜子,宇宙就是我们智慧本身,正因为宇宙是我们智慧的另一种对应形态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把宇宙作为观照我们智慧的镜子来看待。既然智慧是生命的真谛和本源,那么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59、 贪财者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一颗心如同永远填不满的沟壑,无法找到满足和安宁。一个为财迷失了自我的人,不仅得不到生活的幸福,反而会跌进不幸的深渊。
60、 烦恼如同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疾病,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则是免于烦恼的健康生活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并非每个人都有,即使是得道的高僧也会偶尔心生妄念,自寻烦恼。
61、 初禅过患,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过患,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过患,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善男子,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俱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62、 佛教距今已经创立了三千多年,那精深的浩瀚佛学理论,为今天的我们留下来无数的人生禅语。
63、 真正合格的父母,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不仅要懂得拿捏爱的分寸,还要懂得生克原理,不要等到子女走上了邪路才来后悔,适当的管理与知识的教育相结合,才不至于让孩子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
64、 世人大多有从众心理。正义不去引导,邪恶就会去诱惑;真 善美不去争取,假丑恶就会趁机而入。没有从众心理,就没有宗教; 没有从众心理,邪教也没有市场。从众是人的天性,因为很少人不怕 孤独。从众心理本身没有错,错与不错,取决于究竟是什么在引导 它,取决于它所从的方向。
65、 【禅语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不要回避,更不要一错再错,只要 诚心改过,也可以成佛得道。佛说,唯有清净自己的行为及心念,才能够 真正领纳佛法,与真理相应,从中获得真正的利益及解脱。
66、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人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67、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68、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尽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尽所有智,是真理的广的角度而言,犹如辽阔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说,仿佛深广的海底。虽然深广的不同,但究竟是一体。
69、 修炼的过程是一种煎熬的过程,一旦这种煎熬变成愉悦和自 在,你就涅槃了。问题是多数人愿意修炼,却极少有人受得了修炼的 煎熬,往住在尚未体验到愉悦和自在的滋味时,便已经放弃了。人生 和生命的修炼就是一种坚持,唯坚持才能浴火重生。希望的彼岸无限 美好,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抵达。
70、 纷纷扰扰的世间,总有无尽的诱惑,如果一味地追求浮华,沉迷于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只能使自己疲惫不堪,寝食难安。
71、 我惟老病死,三界之大患,福尽而命终,气绝于黄泉,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佛说八师经》
72、 人生短暂,假如在这有限的生命中还不停计较和困惑,那么不但难以解脱而且必定虚度此生。人生自在适意即可。
73、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知足便能快乐,心无所求,福分便能无穷无尽。而不知满足的人哪怕拥有再多的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有。
74、 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事,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证严法师
75、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家人、朋友,感恩那些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给 予自己帮助的人。我们应当常念他人滴水之恩,对善行报以善行,去帮助 需要帮助的人。愿我们能生活在知恩报恩的世界里,在感恩的氛围中走向 和谐。
76、 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恶性,往往认贼作父;慈悲,则可以化敌为友。
77、 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7经
78、 由不称理作意为因,无明为缘,令诸有情发起杂染。……有二因二缘,能令一切有情清净,所谓由他顺音,及由内自如理作意。违理作意及无明,为彼有支生根本。《大宝积经》卷三十八,菩萨藏会
79、 真诚地感恩逆境,它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让我们得到锤炼;它是一个课堂,让我们学会了刻苦、忍耐、淡?白和宽容;它是一块“试金石”,使我们体味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体味一个冷暖人生;
80、 知道如何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愈是贪求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痛苦就愈多,财产并不能绐人们带来愉快。——《法露缘》杂志
81、 今天是自闭症日,透过电视等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闭的小孩,感到他们非常可怜。不过在佛菩萨的眼里我们凡夫都像得了自闭症的小孩一样,善恶不明,取舍颠倒。
82、 佛家创“轮回”说,提出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观点,行善者可以在天道、人道轮回,作恶者必入畜生、饿鬼、地狱道。然而一个人既会行善也会作恶,只是善业、恶业有大小,因此福里面有祸,祸里面也有福。但无论祸福,都是自作自受。
83、 台湾的离婚率逐年不断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84、 【禅语感悟】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隐峰禅师自认为学有所成,就得意起 来,开始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结果受到了石头禅师的打击。
85、 常欲求多闻,诸佛所称叹,能得定实义,是故如大海。《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86、 【简单是禅】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单,富有了复杂;落魄时简单,得势了复杂;君子简单,小人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其实人心也很简单,只是欲望很复杂。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
87、 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自在安宁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得到,不断地失去,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应坦然接受,不要以得到为喜,更不要以失去为悲,记住: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
88、 禅也是这样,只有心向往之,体力行之,终得悟之,才能品尝出其中滋味。然而,修禅之人悟性不同,所能到达的境界也会不同,所以修持禅法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有时候也离不开他人的点化,不得已还得借助语言来阐释什么是“禅”。
89、 【禅悟人生】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快乐便是天堂。你若孤独,爱情便是天堂。你若被困,远方便是天堂。没有其中一样,断然不会有另一样的。天堂是地狱的终极,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失败者走过了九十九,成功者只走过了一。
90、 入,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详,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耕云先生
91、 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92、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
93、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问;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94、 儒是进身之阶,道是退心之所,佛是慰灵之药。如此三者不 可缺一,缺儒则无进取心,缺道则无退让心;缺佛则无平和心。该进 取时能进取,应退让时可退让,且常怀内心平和的人,人生必得大圆 融,生命必得大自在。
95、 甘苦酸辛咸合称为“五味”,既是食物留在口中的五种味道,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百态的滋味,其中的苦味往往和痛苦、辛苦、艰苦、愁眉苦脸等词语相联系,而真正品尝过黄连的人会知道,内心这些与“苦”相关的情绪所带来的沉重感要远远大于嘴里的味道。
96、 【佛说】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有些人即使在认识数年之后都是陌生的,彼此之间总似有一种隔膜存在,仿佛盛开在彼岸的花朵,遥遥相对,不可触及。而有些人在出场的一瞬间就是靠近的,仿佛散失之后再次辨认。
97、 佛为归依之大师,法为正所归依,僧为归依修行之助伴。(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四
98、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己相近者,就当作兄弟姊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洁、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99、 譬少毒药能害多命,知彼毒已还能坏毒。又于分别而强分别,以清净有破烦恼有。……如若有人为火烧烙,还炙以火。即以是贪,令断贪缚。而不能知是颠倒观想者,是人名为佛法中外道。《佛说大悲空智慧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