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最火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人生总是在得失中不断循环,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2、 修行是一个人毕生的功课。修行是一种心性的锻炼,透过观照,去防 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精神世界。证严法师说:“心田要多播 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修行的重心就是不断地 调适自己,修正错误行为,日臻于善。
3、 纵观人生百年,恰似三更梦现。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远观帝王将相,近看黎民万千。无一永久在世,皆要撒手人寰。阎王三更拿你,不留五更半天。长寿三万多日,命短昙花一现。人生旷劫难遇,何不念佛修禅,善利短暂一生,成就永劫光鲜。
4、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恶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5、 【佛言慧语】1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与斯为大智。4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5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6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7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8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6、 懈堕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堕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堕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7、 愤怒容易坏事,还容易伤身,人在强烈愤怒时,恶劣情绪会致使内分 泌发生强烈变化,这些大量的激素或其他化学物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 害,会产生疾病,还有不少人在盛怒之下一命呜呼。
8、 过多的欲望是苦难的根源,为一点点日常的小收获感到欣喜的人最幸福。婴儿捡到一片树叶就会眉开眼笑,修道的最高境界便是回复到婴儿般的自然自在。
9、 考试就像称体重,不会一两天忽然加重了多少,也不会忽然 一两天减轻了多少。像称体重那样应对高考,你就不会发挥失常,该 考多少就一定能考多少!
10、 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也。——《椤伽师资记》
11、 理想勾画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做好一件事,便是朝成功迈进了一步。从当下开始,抛却幻想,脚踏实地,一步步为理想而奋斗。
12、 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六祖坛经·忏悔品》
13、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14、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过,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一、不可思议;二、无二;三、无念;四、清净;五、光明;六、对治;七、灭谛;八、道谛。
15、 于真境,不作空解,不作有解,不作俱解,亦不作俱非解,于一念间,一切解心动念总绝。亦无不动之解,所解亦绝,此绝亦绝,境智俱融,于一念间,此谓情开理现,难可宣说,至者当知。(唐)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一
16、 清贫不是舍不得,不是受贪念所困的悭吝,而是一种自主的选择。选择清贫是为了消减欲望,是为了在不断的付出中收获心灵的富足。与其在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不如做个清淡、简朴的清贫者,过简单的生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17、 许多人总是忙于在外部世界里去追寻,要么在人间,要么在天上寻找一 个暂时的或长远的依靠,而不知去开发内在的生命资源,不知去建立自己的 真正主体性,因而只是潜在的自由人,而不是现实的自由人。许多人只能被 外境所决定,而不能决定外境,只能转于物而不能转物,没有自己的表现、 自己的方向。
18、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欲望是烦恼之根,必然带来不理性的竞争怎样调理人际关系,减少矛盾冲突?佛日: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是谓现法苦阴。一《阿含经》
19、 欲!我知汝本:意从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20、 不为无法更改的过去徒然悔恨,时光宝贵,为过去多后悔一秒,就少了一秒创造未来的时间。与其为不可更改的事原地嗟叹,不如振奋精神,为了可以改变的未来行动起来。
21、 不贪图钱财,不追逐名利,只愿知足常乐。生起出离心而趋向解脱,是放下对世间琐事的执著而获得。
22、 生死即涅槃,二无彼此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尔,无得无不得。(古印度)无著《摄大乘论》卷下
23、 活着就要为生活负责。生活简单或复杂,都必须面对,这是 活着的代价,注定要付出。只有感恩,没有抱怨,只因为活着,只因 为还在享受阳光、空气、碳水化合物以及夜晚的星空。
24、 我们常常会陷入某种不能自拔的情绪之中,或者因为一片白云, 或者因为一缕清风。其实,不关清风白云的事,是云的自由、风的无羁 触动了结满尘垢的心灵,让我们偶然瞥见了自己的本真。于是,借天上 的云路、风中的翅膀回归灵魂的家园,便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期盼!
25、 莫以恶小而为之 佛说:“不可轻视小恶,小恶也会遭到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 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
26、 恒愚法师禅语人生顺其自然,是一种心灵的洒脱;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幻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思想转化为行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27、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积聚添烦恼怎样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佛日:生时不赍一文而来,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已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得可怙,致使命终堕诸恶道。一《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
28、 至简至淡是一种大辩若讷的成熟,是一种超脱无我的禅心,它不是简单的无为无欲;更不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它是对物欲事理的一种适度取舍。有些事情不必沮丧,更不必在意,心态端正哪里吃亏,浮云扰心何必认真,人生往来于世间,浮世悠悠,心机重憔悴,无心生洒脱。
29、 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佛陀的格言》
30、 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就照搬别人的想法、成果,这只是一种外表的形 式。让我们有悟性的关键,是亲身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任何试图走捷 径的做法都是极其荒谬和愚蠢的。
31、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具有上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上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中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会得到i宝之下等的悲悯与加持;根本没有信心之人,得不到i宝之丝毫的悲悯与加持。
32、 教化众生是菩萨园林,不疲倦故。……一切魔宫殿是菩萨园林,降伏彼众故。《华严经》卷五十四,十地品
33、 大气是一种谦虚,半瓶子水总是在瓶子里晃荡,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轻视任何人,多从别人身上找自己的短处,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于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34、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证严法师
35、 生活的禅法是与命运一起进行,从困惑迷茫中突围,因为心头的执着与分别,我们不回避与逃避任何痛苦,保持一颗平常心来观察自己,观察环境。平心静气的去迎接那些违缘。协调好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看破才自在。
36、 时间深处 偶尔放下匆忙的脚步,让心空一空,腾出属 于精神和灵魂的位置,它们随后就到。不能怨精神 和灵魂的脚步太慢,快了就留不下坚实的足迹。倒 是要检视一下我们自己,是否因为走得太快,身后 连一点值得收藏的痕迹都没有。不妨等一等,生命 的油耗太大,车损惊人,应该大修或保养一次了。
37、 当你只能为别人去做嫁衣而自己无法“获取”的时候,努力去做别人的 嫁衣吧!当你做出了成绩,千万不要忘了跟别人分享,因为分享别人的快 乐、分享别人眼神中的光芒,其实也是一种快乐。
38、 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39、 如果你在茶余饭后静静地专注地欣赏,便会生出一种难以言传的愉悦感 来。又如人们平常所说的“自赏”,即品味自己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成 果,这也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养生之道,比如在观赏自己精心创作而成的一篇 文章抑或一幅字画时,往往都会获得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一种高层次的精 神享受。
40、 恋爱时,我们也时而会厌烦,他为什么总是告诫你,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邀请,哪些男人对你不怀好意。或许,你会常常觉得他太小心眼,他在吃醋。其实,他真正想要做的是保护你,只是他的方式让你觉得讨厌,但他的出发点却都是因为爱,因为他太爱你。
41、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禅是思维,亦即定慧,禅之与定,是一非二。
42、 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43、 【禅语悟道】1.善事多做,长存善念,问心无愧,理得心安。2.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3.胸怀坦荡,处事坦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4.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事;冷落时存一份向上的心,才能享受到许多真乐趣。
4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45、 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46、 悲智相应,名菩提心,发此心已,方得无作戒。又须二六时常自省察,念念相应,即念念成佛。稍不合,便于菩萨戒得失意罪。(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47、 “善用智者制人而不制于人。”用自己的长处与对方的短处较量,进攻对方要害,对方就难以抵御。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竞争。获胜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那些最肯动脑筋、知己知彼而能避实就虚的人。再好的资源也是为了为人所用。你做选择它们应该出于本能,应该选择最自然、最可能成功的一种。
48、 “言必信,行必果”,对佛家而言亦是如此,心底坦荡,做事光明正大。想好了你就要大胆去做,无论做什么都不要优柔寡断,畏首畏尾,错失良机。
49、 《三乘佛教如何同步修持》一一(显密圆融)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少欲知足、谨慎取舍。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毫不利己、普度众生。我们的见地,要达到金刚乘的见地:悲智双运、轮涅不二。
50、 是金子,总会经过岁月的磨砺变得光彩夺目;是千里马,也总会被伯乐发现你的价值。如果我们想通这些,时时反观内省,汲取心灵的营养,就一定能找到属于我们的快乐。
51、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干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四十二章经》
52、 自然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自然界中的标志、特征性语言,即自然万物的规律性,也即所谓“天道”,是我们眼前真实存在的世界,比如春花秋月,四季更替,冬天候鸟南飞,春天候鸟北迁,这都是千百年来大自然的规律性语言。
53、 人无事也要寻觅一点愁怨,更何况有事时?世间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心头的闲愁太多,吃饭就不香:心底的思虑太多,睡眠便不宁。
54、 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55、 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世界,非“言语”所能“道断”;尤其潜心向道者,真正的说法、传道,如果只靠语言、文字,“道”即断了!真道须心会意解、躬身实践,不能徒靠文字或语言来传达。
56、 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可以选择种什么因缘;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
57、 听话、说话要完整,不要只拣前一句、后一句,合起来刚好尖尖的刺进人心,创伤也就不可弥补。
58、 一般人的心是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 迷失。人抱着我执或自我中心的意识,一心追寻占有,既得不到清闲,也失 去生活的快乐。结果,带来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
59、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怎样看待生活享受?佛日: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佛遗教经》
60、 小参僧问:“卷帘目对千峰秀,掩室时闻百鸟声。正恁么时,还有佛法也无?”师云:“透过声色了无依,一切法中常自在。”——《宏智禅师广录》
61、 有些事情可以坚决不做,有些面子却一定要给。因为中国是 个面子社会,你要是老是驳人家面子,离被打人另类就不远了。这不 是世故,是洞世。
62、 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帮人解脱,让世人从对名利的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既不为生老病死所困惑,也不被喜怒哀乐所纠缠。
63、 遇到挫折和失败,最有价值的事是挽回损失和调整心情,而不是追究责任。在没有明确的责任人的时候,不妨将自己当第一责任人,然后迅速原谅自己。
64、 生活禅应该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禅的智慧、禅的觉悟来净化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活,超越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庸俗化,使我们的生活不会违背真、善、美的原则,不会违背清净法、善法的原则。
65、 用爱去实践,让疲惫的心得到短暂的休息。我们要怀着平直自然的心去 生活。“情不重,不生娑婆”,佛教里称人为“有情众生”,那么我们的感情 应该用慈悲来升华。
66、 行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67、 人的一生,很难保证永远相安无事。尽管先人们创造了祈祷、祝福一类的吉祥词,但灾难和痛苦还是免不了降临人间。天灾从生命诞生初始便如影随形,人祸则与每个人的一生紧紧相伴,不可分离。
68、 有好东西一定不惜与人分享,有坏东西就毫不犹豫地删除,这世界岂不 更加美好?
69、 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70、 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71、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努力,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其原因 之一,就是不会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带来新鲜的感 觉,带来另一种分析结果,甚至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让工作、生活变得 简洁充实,充满活力。
72、 忿怒瞋法生,常如害怨敌,虽生即无住,成就最上法。《秘密集会根本续》何谓菩萨能持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瞋心皆如如。……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梵网经》卷上
73、 所谓淫欲及饮酒,是谓二法无厌足,若有人习此二法,终无厌足。缘此行果,亦不能得无为之处。《增一阿含经》卷九,惭愧品
74、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75、 绝境逢生,不将这颗整日随万境流转的心置之于死地,本来面目就难以 显现,以妄心处事,正如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时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而障碍了自身佛性。妄心,生死流转,没 有直面的勇气,就没有一刀两断的可能。债主随时都会上门,与其躲一 辈子,还是面对吧。
76、 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有二法难可了知:渭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胜鬘经》
77、 任何职位都无所谓高下尊卑,尽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惟有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一个人,责任感越大,成就就越大。责任心强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不会被埋没。如果没有责任心,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即使担负更高的职位,只能像镀上金的粪土,仍然一文不值。
78、 三宝加持的阳光下成长的我,由于获得恩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坚定地认知心中本来具足爱心的明灯和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轮回的黑暗。
79、 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完成,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80、 万境时时现前,不容我等思量。但能精勤用功,了知万境之实相,顺逆 何堪惑我扰我?何谓一了一切了?且于一句话头上明了,什么是无?! 话头不了,仍被有无惑,被生死惑。
81、 【禅语】1、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2、所谓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3、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82、 人们一直在追求外物带给自己的快乐,却不知真正的快乐就在自己的内 心,在自己的生命深处,自性需要自度,取悦自己需要自度。
83、 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六十九
84、 【人生三毒,贪、痴、嗔】贪,是三毒之首,人有贪念,就会去痴迷,如果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会苦恼悲伤,是为痴;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与情绪。要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精进持戒,时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着稳定,能够忍耐,修习禅定,生起大智慧。
85、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都需要做自己的主人,选择自己的道 路。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情本该我们自己现在来做,但我们不 想做,往往还找出千万条理由来安慰自己可怜的心,这种心态是一种懒 惰。依赖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86、 现代人为什么容易被环境左右?为什么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 而蜕变?许多来自平民阶层的官员为什么容易走向其原阶层的对立 面?答案显而易见,没有自己的内心坚持。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文 化的缺失,灵魂的无依。
87、 爱是什么:百分之百的忠诚,百分之百的容忍有些人的婚姻生活之所以人人钦羡,是因为他们懂得彼此容忍和契合的重要性。
88、 虚心倾听批评,坦然接受批评,真心悦纳批评,并能从批评中获益, 是一种大智慧。
89、 证严法师开示:“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 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你的或 不是你的。”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不要轻看自己,自己有 很多地方是值得称道和喝彩的。
90、 人们都希望身体健康,却很少人找求精神健康;都希望此一生安,却很少人追求来世光明;都希望打败敌人,却很少人懂得降伏自心;都希望工作成功,却很少人希求修行成就;都希望事业圆满,却很少人追求福慧圆满;都希望得到地位,却很少人祈愿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
91、 说话要留有分寸,做事要空点余地。这不是世故,是操守; 这不是敷衍,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92、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佛家看来,苦是人生的增上缘,不经过苦读、苦修、苦练、苦习,就不能成功。吃苦,是走向成功必经的路程,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经受苦的磨砺。
93、 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嗔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
94、 很欣赏一种人,痛而不言,笑而不语。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厚实涵养,不由得产生敬意。好的人缘,若茶香,清水明镜;更是禅趣里的一种静,恍若空山虚怀若谷,恬淡宁心。
95、 人生只有一次,没有人希望自己活得浑浑噩噩。但是,若想活出生命的 真意,享受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的生活,就必须依靠自己把握方向,不为外 力所控,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相契合。人人 都可以通过内在的反省,提升日常生活经验的层次,享受超越自我、得意人 生的狂喜。
96、 若众生需要,满山遍野的一草一木无不是药;若非众生所需,则再珍贵的材质也不是药。佛法亦如是,无经不深,无经不浅,无高无低,无大无小。众生的心若能吸收应用,即是微妙大法。
97、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98、 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对亲友善尽义务和责任,你也将得到亲友真正的热爱。
99、 法法圆融,心心虚寂。大包无外,文彩已彰,细入无间,眼莫能观,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