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句句经典 深入人心
1、 生活中固然有不少烦恼与痛苦,只要善于扩展心胸,把以前认为特别严 重的事情看淡,把过去无法放下的困扰连渐解脱,我们的境界便会出现奇妙 的改变。当心量拓展到了相当宽广的时候,我们就会摆脱烦恼、忧愁的生命 状态,转变为幸福、喜乐的无悔人生。
2、 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况冰,体何有异?冰由质碍,喻众生之系缚;水性灵通,等佛性之圆净。——《楞伽师资记》原序
3、 我们为什么要修心?佛陀在经典中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心向善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能成为善;如果我们的心向恶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会成为恶。我们的所言所行成为善还是恶,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同样,我们获得快乐还是遭遇痛苦,也完全是由自心的善与恶来决定。
4、 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合宜得体,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
5、 在一些无油无盐的场合,我嘴上和人说话,心总是无法遏制 地瞌睡。生活在人群中,这样的场合总是难以回避,你要是一味地回 避就会被打人另类,另类的日子并不好过。其实我不想做另类,最后 还是做了另类,因为我瞌睡的时候,嘴里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没来 由的疯话,既惊了别人,也吓了自己。
6、 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救一切,四者护一切。《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7、 感谢那些时时带着心机生活的人 吧!因为他们的精明反衬了我们愚痴的轻 松,因为他们的心忙照亮了我们闲适的快 乐。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选择了一种生 活方式,就不得不放弃另一种生活方式。
8、 道理是人生一条长远的路,地理不熟就会走错路。因此,今生今世要读熟未来的地理学。
9、 早安!微博。早安!微博以外的大干世界。天亮了,梦远 了,迎接我们的是新的生活,新的人生。不管昨天快乐不快乐,从现 在开始,可以选择快乐;不管昨天幸福不幸福,从现在开始,可以选 择幸福。昨天已成历史,明天需要期待,把握今天,做对的选择,生 命由自己支配,快乐和幸福在自己手中。
10、 本心法尔涅槃门,贪瞋痴慢任起灭。犹如云雾不坏空,求遍空界无径路。(古印度)土瓜觉落比丘
11、 (四)法四依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维摩经》卷下,法供养品
12、 千年的守望,一次擦肩,也许前世,我只是佛前的莲花台,静静的等你来焚香。禅心静渡,袅袅回旋,朦胧的眼帘,曼妙的身姿,于阡陌红尘,天涯也咫尺,默默感念这一份深情厚意,静待一树花开,心湖荡漾,嫣然含笑,静默涵芳。
13、 如今用此做功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14、 当人们暂时地获得了期望中的物质财富时,却发现青春年华已经消逝,身体健康已离我们而去,心情也经常闷闷不乐……这时即便付出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换回原来的青春与健康。
15、 即使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缺乏真诚和包容,也不应该轻易地怨恨别人;即使我们体会不到自己不具备善巧和智慧,也不应该轻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们觉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和欲望,也不应该轻易地埋怨对方。
16、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成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7、 资助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资助。供养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供养。礼敬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礼敬。礼拜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礼拜。南传《佛教格言·贤人品第十六》
18、 一切诸法真实之相,不来不去,无分无断,不一性、不异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诸法悉涅槃相,是故当知不可宣说,唯除世俗说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无涅槃是彼所趣。《大宝积经》卷六,无边庄严会
19、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20、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找到行事的准绳,看到过去的得失, 规划未来的方向。
21、 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实是法之阶,明中第一明。实是解脱道,财中第一财,救中第一救。《正法念处经》卷八
22、 【天天禅语】人的一生也是一段修行的旅程。遭遇挫折不幸的时候,不仅不应该情绪低落与丧失勇气,更应该静下心来调整情绪,昂起头来增加信心,并从容坦然地面对现实与挑战,借此来磨练自己,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23、 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迦叶菩萨品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
24、 天生万物,生命的美都是一样,而形式的美各不相同,如此各美、共美,乃是自然。竹竿劲直挺拔,葡萄藤曲折盘绕。倘若竹竿想长成葡萄藤的样子,葡萄藤又羡慕竹竿的劲直,在双方都是极大的痛苦。唯有各任天机,各自活出茂盛的生命,才是顺应天命,美美与共。
25、 海涛法师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 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如何活着则是一 种态度。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之间。”生命如此短促,我们 应该懂得珍惜。
26、 弟子:“师父,为什么其他做错事的人都不必改,老是我在改呢?”师言:“想要成佛的人就要改,不想成佛的人就可以多多与人计较!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一证严法师
27、 在人际交往中,偏执于“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毫无意义,关系的疏离,感情的疏淡,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为了无意义的偏执而蒙受损失,显然并不明智。
28、 不要快乐要喜悦!快乐是由外在的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且随时都会消失的;而喜悦则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一种甘露法雨,不需别人给予。所以一旦你拥有它,外界是夺不走的。在佛家,它叫法喜满怀。
29、 一辈子看不上别人,换一种说法就是,从来没看清过自己。活到通透,才会把自己看得真切。通透,就是隔着前尘,把后世看到岑渺;就是隔着喧嚣,把自我沉到阒寂。就是按下妄念,心无所执,就是明白什么叫非分和僭越,而从此不越雷池一步。
30、 佛门即空门,悟极返空,既然众生都在苦苦求索着“空门”真谛,佛祖自然不会将门关闭,而是大开佛门,只待有缘人。
3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你快乐时,不妨尽情享受快乐,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而当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身上时,也不要长久怨叹、悲泣。
32、 【消费与创造】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精进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33、 生活中难免遗憾,也难免作恶。我们这一生罪恶很多,赎罪很难, 还常常罪上加罪。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也有许多不 能承受之重。
34、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好好地活着,将生命演绎得无比灿烂、无比美丽,才是真正懂得善待自己的人。
35、 【消业与成佛】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方能消业除魔,方可获得幸福, 方可修身成佛。
36、 每个人走入社会的时候,都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 坚持呢?这不仅仅是个人惰性的问题,更有机遇与资源的关系。所以有些人 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失败了。
37、 【最有禅意的句子】学佛很久却仍未认识烦恼,表明我们的学佛仅限于学术;修行多年却仍未解决烦恼,表明我们的修行只注重形式;即使自称是上师、活佛、堪布、法师、成就者,若仍未战胜烦恼,心中不具备爱心和智慧,那么这些成就者等的名号就是徒有虚名。
38、 好高骜远的人,头脑里常常动着各种念头、各种谋略,自认为心怀大志,只是机会还没到或者还没有执行而已。做事应该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光是有远大的志向和愿望,而没有脚踏实地去做,将永远心存一种虚幻的狂想或妄想,纵然心怀大志,仍然是个无能的人。—圣严法师
39、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我们又何必太认真呢?我们赤条条地来到世上,最终也将赤条条地离去,既然这样,不妨把一切不幸都看成一种难得的体验,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们应该为能在有生之年体验末日而感到幸运。
40、 快乐和幸福来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然而,内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体认,而是要依止有缘的善知识,才能体认到内在心的本来面目。我们具备追求真理的条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话,失去了生为人类的高级思维的价值,岂不是非常可惜的事?这跟其他的动物有什么两样呢?
41、 明明本是无家客,逢人却说是故乡。禅本无言,却找本来。没有必要说的东西,反而一番纠缠。漫步在人间,思索在心头,曾经多少纠缠放不开,到头来不过一场痴迷。既然是漫步,那就悠然散步,散了,散了。
42、 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世上有大路、小路,活路、死路,跟“善知识”相交,等于多了一条大路、活路,跟“恶知识”交往,迟早会走到死路上去。
43、 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一《盘山宝积禅师》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盘山宝积禅师》
44、 佛说:善事和恶事,都由心造作。祸福都由人自己的善恶而决定,报应如影子追着形体、声音随着响动一样。
45、 三界悉虚妄,如幻皆不实。皮覆恶不净,凡夫无羞耻,恶觉因缘故,妄想生贪着。譬如满瓶粪,外假画庄严,愚痴不知故,取瓶头戴行。《大庄严法门经》
46、 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明)天如惟则《净土或问》
47、 给我风我就是雨,欣赏这种自信;你是奔驰我就是制动,支 持这种冷静。缺乏冷静的自信会暴雨成灾,没有自信的制动不过是 一辆抛锚的车。自信和冷静是生命的双翼,配合得越协调,人生飞 得越高。
48、 一天跑了两个乡镇四个村,在企业、田间和不同的人聊天, 问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的答案。有愉悦快乐,也有不一样的滋味, 总体而言,离土地越近,人的情感会越真实,对人情世相也有更深的 了解。我接地气,地气还我以生命的丰沛和充盈,这也是一种人生幸 福。
49、 真正的善心总会换来回报。世事就是这样,当我们左手付出爱时,便能从右手收获爱。就像我们在旅途所经之处播撒各种鲜花的种子,即使我们不会再从同一条路上经过,但是这种美的传播会让原野变得美丽,让道路两侧鲜花缤纷、生机盎然,我们的心灵也会因此变得无比富足。
50、 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实际的东西其实也是虚空的,实有其实是虚空的另一种表现。
51、 凡看古人语录文字,不可专就一问一答、一拈一颂、机锋峻利、语妙言奇处,以爽我心目,资我谈柄。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其中自叙下手功夫,刻苦用心处,遵而行之,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明)袜宏《莲池大师语录》
52、 在家和出家不同,持戒的方式也不必相同。在家持戒,主要 是心中有戒。没有必要与家庭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家人吃肉,你可以 不吃,也可以吃,只要坚持不杀生,保证吃的是三净肉就行。有句话 说得好,宁可荤口念佛,莫将素口骂人。
53、 随在何处,念佛第一,好心情第二,好身体第三,其余任何重要之事皆在第四、第五……
54、 朋友问行者,你为什么那么热爱早晨?行者答,因为每个早 晨都是全新的,新事物总能打动我快乐愉悦的神经,我会因此按捺不 住内心的激动,并不可遏制地想给大家传递这种激动。如果你足够细 心和敏感,就一定会发现早晨与早晨并不一样,鸟鸣和鸟鸣的韵律千 差万别,霞光的味道也如此不同。
55、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法句经》卷上,双要品常省己过,不说彼短。《大集经》卷十三
56、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明)憨山《费闲歌》
57、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楞严经》卷七
58、 人生若欠缺爱,日子将了无生趣,毫无意义。如果有了爱,却只局限于染著的小爱,则容易损人毁己,造成伤害。所以,应该发挥无色彩的清净大爱,让自己爱得欢喜,让被爱的人自在、没有压力。
59、 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60、 时尚和时髦不同。时尚的先锋性、启蒙性和时髦的盲目性、 颓废性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它们非常貌似,并都能产生“推窗效 应”,但产生的结果截然相反:前者迎来新风,看到无限广阔的新天 地;后者放入瘴气,面对的是充满死亡气息的黑森林。
61、 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物常常塞满了我们的头脑,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平时摸索,思路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当然,思路开阔也需要以知识做底蕴,形成一种习惯,它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
62、 平常心是一种顺其自然、没有分别矫饰,不加强求的心态,是超越染净对待自然生活、清净自性心的一种全然显现。就如云在天空,水在瓶中,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也就达到一种做人的境界了。
63、 不要处处争强好胜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如果你老是想赢对方,即使获胜了,那也 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64、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65、 革命从来就是革他人的命,而不是革自己的命。忏悔如同革命,若以为是“我”,便不能真忏悔。
66、 【佛说】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当下。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保持一份好心情,就算心碎也要拥有最美的姿态。
67、 真正的佛并不是人群中最显眼的那个,他可能是马路边扫大街的阿姨,也可能是学步的孩童,还可能是三尺讲台上授业解惑的老师……总之,真正的佛是人群中最平凡的那个。他也许终生不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来,可是他一直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
68、 摄为船师,摄就是接受;只要有信念,肯接受佛陀的教法,佛法就像是一条船,可以送我们到达解脱痛苦的彼岸。
69、 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旋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贫穷经》
70、 如何用钱是一种甚深的智慧。而用钱最好使大众都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般若宝藏,才能使自己永远享有用钱的快乐。(当代)星云《往事百语》(一),第24页
71、 每一朵花开的时间不过刹那,破颜为笑是佛祖为其指明的处世之道。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应该是人沉醉于山水花风中的的心境。无论桃花是指爱情,指女人,或是指禅心,都是一种无暇的静然。
72、 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城里找不到安静,便想到深山,到了深山,耐不得 寂寞又回到城市。意想寻求心外的净土,不如息一息内心的不安。从内心深 处发现烦恼的因素,对症下药,息得下心中一分烦恼,才能得到一分清凉, 获得一分安详。
73、 有人问:“什么最美?什么最乐?”师言:“宁静最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最崇高的境界。”——证严法师
74、 细雨迷蒙,已不须记得是几度秋凉。时光薄如云水,旧事且随清风。既已从昨天的巷陌走出,再无谓那些擦肩的背影。以后的岁月,半炉香,一盏茶,几卷经书。光年似水,日子如禅。
75、 靠自己的智慧、经验、思考永远信不了佛;只要想到“这是佛说的,我便相信”,就能信佛。
76、 弱者愤怒有何用?强者何必把气生?为了办事而愤怒,这是无谓的自焚。(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77、 即使世间的科技再高明,创造力再惊人,物质世界改变再大,到面临死亡时,仍然无法改变无常的事实,也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乔布斯先生的离世,就是对大家的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呼唤,使我们从轮印回的沉迷中觉醒。
78、 禅房里一尘不染,一杯淡茶由热转凉。蒲一团一,木鱼,经书,诉说着佛的寂寞,却也是看透红尘的空灵冷静。听着一声声梵音,看着刻满梵文的钟,心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变得清澈,宁静。我想,前世我一定是佛堂里的一粒尘埃,每天听着梵音,听着佛祖的教诲。心为菩提,受尽尘世苦,仍可浅笑如初。
79、 自得解脱,解脱眷属;自得调伏,调伏眷属;自得寂定,寂定眷属;自得度脱,度脱眷属。《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80、 口头说法喋喋不休,身心却毫无行持和体验,这种说教,就像是鹦鹉学舌一样,实在毫无意义。(宋)冈波巴《宝鬘集》
81、 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82、 开悟之事,绝无僧俗之别,但能真参实修,时节因缘自会现前。张秀才 随顺世缘无呈碍,就是在家人悟后显用的样子。悟者之心如水面之澄明, 绝不会因云影浮动而自起波澜,即使外力推波助澜,而水之本性何曾有 异?此境界不可思不可议,只可当下体证。
83、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永嘉大师
84、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结合人人的善,才是真正的大善;有大善对的力量,才能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85、 爱不得法,必成债,一个人除非是还债,否则,无原则的迁就一定是在放债,且还是高利贷!
86、 从无始轮回以来到现在,由于我们被我执束缚,被烦恼折磨,被杂念干扰,同时被当今的种种压力和繁忙煎熬着,所以我们的心一直未曾放过假,也从来未曾休息过。大家应该让烦恼歇息,让忧虑放假,以一颗平静、安宁、舒畅、祥和的心,与家人一起度过幸福美满的日子。
87、 (白居易)日:“佛法大意如何?”(鸟巢禅师)师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日:“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日:“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
88、 成就无量的功德,就是灭除无量的烦恼;舍苦恼的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谓之“得度”。
89、 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呵应摈。若瞋心恶心舍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轻垢罪。菩萨见恶众生犯戒毁禁作众罪行,菩萨自知能化为善,若恶心瞋心舍不教者,犯重垢罪。菩萨见前众生须加杖痛然后有利,自护不治者,犯轻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90、 地震是天灾,我为日本遭遇强烈地震悲悯,并且真心地为日 本震区人民祈福。战争是人祸,希望遭遇大地震的日本从此懂得真正 的反思。天灾和人祸的属性虽然不同,但造成的结果同样悲惨。
91、 佛说:“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逾越。”意思是说人的贪 欲永无止境,永远无法满足,人性最大的缺点也正是如此。
92、 【用智慧和赞美的眼看世界】 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 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双眼。
93、 一个家庭,长期处于阴性场,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平静如水,那是很危险的事;而一个家庭,长期处于阳性场,夫妻俩整天吵吵闹闹,鸡犬不宁,那也是很危险的事。
94、 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梵网经》卷下
95、 应勤修守护正法,谓种种妙法为人诽谤,以理摧伏,显胜义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96、 只有幸福的日子是不够的,因为此生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在无数流转的生命里,不过是个片段罢了。死亡是另一段新生命的开端,并非是一了百了。既然死亡是新生命的开端,我们为何不去做对死亡和来世有益的事呢?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死亡一无所知。你可以追逐此生利益,但不能没有对死亡的准备。
97、 人人都渴望得到财富,那么财富究竟为何物?在佛家看来,财富就是资粮(佛教术语,喻指成佛路上所需要的特质资助和精神修行)。一个人拥有的衣食住行,名和利,以及自由自在的心灵,都是财富。
98、 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99、 小家修行.一定要按宗教仪轨行事。在家修行则不必拘泥, 一切随缘就好。唯有随缘,才能融人俗界社会。发愿在家修行却不能 融入社会者,难以修成正果;只有那些懂得随缘的人,才能改变周围 的社会环境;唯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才能更好地持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