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经典说说大全

1、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曾说:“眼耳及鼻非正量,舌身意亦非正量,倘若诸根是正量,圣道为谁为何用。”由于我们凡夫的六根不是正量,所以我们所看到、听到、知道的一切的一切不是绝对的真理。假如我们凡夫的六根是正量,看到、听到与知道的一切都是真理的话,那么佛陀的圣道为谁起到何作用呢?

2、  弱势群体大多指那些物质上匮乏的人,那么物质上富有的人 是否都称得上强势群体呢?行者以为,不可以物质多寡为人群分类,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弱:物质富裕者,或许精神贫乏;物质紧缺者, 或许精神强大。

3、 要听贤德的人说的话,而不是听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说的话。关系亲密,但无智慧,有私心,虽然维护我们,往往藏有损害;听圣贤的话,绝不会有损害。听到赞叹要警觉不受,受之即消福;听到贬损要欢喜承受,受之能避灾。

4、 时光,可以沧桑了容颜,唯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相信最美的风景在前方。人世间的聚散依依,不过是心与心的距离,红尘中终会有人来人往,学会在遇见中感恩,在经历中感动,在包容中丰盈,

5、 苦难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它是佛赐予我们的一剂良药,也是修炼 品性的一个熔炉。苦难能让人变得英勇无畏,只要将苦难当作一块垫脚 石,我们就总会在黑暗的尽头看见光明。

6、  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 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位可以谈心的好朋友。

7、 穷人因为不知足而死,到死也成不了富人,可见贪欲是多么可怕。在珍惜和知足中才能累积起财富,有一颗知足且懂得珍惜的心,人才能过得快乐。

8、 龙树菩萨曾经在《亲友书》中说过:应如水上画画一样,立刻忘掉别人对我们所做的不好的或令我们烦恼的事;要像石头上刻字一样,常常牢记别人对自己所做的好事或佛菩萨之功德。

9、 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证严法师

10、 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损伤。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

11、 禅宗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明海

12、 怎样体悟过去、现在、未来的奥妙?佛日:刹那刹那具生老死,即没即生。一《佛说无垢称经》

13、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民国)弘一《做人十大要诀》

14、 当我们处于顺境之时,如果顺境成为修行的障碍,我们不应心安理得地享乐,应以惭愧之心好好忏悔;当我们处于逆境之时,如果逆境成为修行的助缘,我们不应灰心丧气,应以坚强之心勇往直前。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凡是圆满福德资粮与增长智慧资粮的事情,我们都乐意接受。

15、 【佛心禅语】 世事千变万化,空谈会使人失去实干的时间,只是整天沉浸在幻想的 世界里,最终导致碌碌无为而终生遗憾。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犹 豫,不再等待。努力拼搏,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16、 众生万机不等,个人怎样表现都可以,也多少会契应一定的人群;但弘法则不同,必择普机普缘之教,不取一机一缘之法。

17、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18、 对别人能多原谅一分、多让一分,就能得到十分的福。所以说:“心宽就是福。”

19、 【天天禅语】对己知足,对人无争,人与人之间以善善念、善行互动,自然平安自在。

20、 禅,人人本具;禅心如宝藏,要好好开发。参禅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开悟。悟道后的人间,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21、 禅是禅非佛言慧语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心小了,小事就会变大;心大了,大事就会变小;看淡世事沧桑,内心自在安详。大事难事敢担当,逆境顺境都乐受,舍名舍利舍虚妄,人生到老皆坦荡。

22、 【管策与商策】 做官之人应知进退之策,不知则官危;大富之人应知施舍善举之策, 不知则命危。

23、 每个人都会经常面临烦恼,生活不是为烦恼去找找推卸的借口,而是去承担改善的责任,禅的精神就在于当下承担,认识生命的过程,解决生命的麻烦,发现生命的生机,去把握与实践,做一个生命的实践者,而不是烦恼的傀儡。

24、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禅林宝训》卷一

25、 “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其实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可能令我们感到腻烦、心生厌倦而不懂珍惜。

26、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炉。能受得烹炼,则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受得烹炼,则烹炼之大冶洪炉,反为毒器,为苦具。(民国)印光《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27、 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古印度)世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28、  置身花海蜂群中的放蜂人生活何其艰辛,精神何其孤独,局外人难以 想象。

29、 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 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少,而是因为他们没 有想过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 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30、  打开窗户,耳朵陶醉于鸟鸣的愉悦,目光被浓浓的绿色牵 引。我想高声表达内心的快乐,又怕惊破这喧嚣中的静谧。极目远 眺,一只鸟恰好穿过晨光,翅膀剪出优美的线条,仿佛颤动在天穹的 琴弦。早晨的风景美丽而新奇,不容错过,爱她、拥抱她,我们的人 生将更多彩。

31、 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32、 【天天禅语】六度给人们带来的世间美德: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智慧不但得到身心F{在,还能养成保持觉知。

33、 净土因缘有三事:一菩萨功德;二众生;三众生功德。三因既净,则得净土。(东晋)鸠摩罗什《注维摩经》卷一

34、 人时时刻刻都处在无常的流动中,也经常处在无明的风雨交加中;唯有时时自我警惕,才能安度人生之险境。

35、 一位师姊问:“何时运才能通?”师言:“心开运就通。日日欢喜过,即得心自在。”

36、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说,犹如美丽的花朵,给众生带来快乐;胜义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丰满的果实,自己成就圆满。

37、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 各种不期而至的境遇中学会忍耐,忍则有益,斗则必损。忍得一时之辱, 才能得到更强大的力量和更长久的发展。

38、 人们生活在喧嚣之中,不仅环境的喧嚣无处不在,内心深处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带来的喧嚣,也令人不得安宁。人们或许可以回归大自然,寻找片刻的宁静,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身陷凡尘,无法平复内心的欲求和骚动,因为人们不懂得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

39、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40、 “百年修来同船渡,千年方得共枕眠”,夫妻之间,要懂得惜缘,不仅要讲情分,还要讲义务,珍爱并善待自己的伴侣,这是要修一辈子的功课。

41、 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大集经》卷一,贤护分

42、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43、 【最有禅意的句子】要看清人生的道理——以布施心转悭贪,以慈悲心转嗔恚,以智慧心转愚痴。

44、 方经残腊,早见仲春。日月奔驰,荣衰互换。人生只此,休更纷纭。我观前际已去不可追,后际未来不可问。一《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45、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6、 不以见形相,知人之善恶,不应暂相见,而与同心志。有现身口密,俗心不敛摄,犹如鐍石、铜,涂以真金色。《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48经

47、 习惯有时会成为阻碍你成功的障碍,因此,你要及早认识和克服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48、 要得到婚姻的幸福,我们就要忽略对方的缺点,多看对方的优点。因为当我们看到对方缺点时,也正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相同的缺点。当我们看到阴性场态的事物时,那正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与写照。

49、 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声音更深刻。—证严法师

50、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呵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呵责或虽呵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四十

51、 【佛心禅语】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要明白,你可能在一方面不如别人,但 应学会找到平衡,因为,也许在另一方面,你会比别人更加优秀。

52、 佛说:好生管住自己的口,不要讥讽他人的过失;好生管住自己的身,不要失去自己的尊严;好生管住自己的心,使思想清净、没有污垢。

53、 一路行走一路歌是一种人人向往的境界,一路行走一路愁却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常态。

54、 虚名也会带来利益,然而虚名很短暂,既害人又害己。真正的好名则是随着一个人真诚为人付出自然而来的。有了名利之后,还要能智慧地对待,与其执著于名利,醉心于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的充足自在。

55、 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越是追求得紧越是会陷进难以自拔的泥潭。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开悟的过程本身就是目标。开悟不是有形的财富珍宝,不是将手掌攥紧就可以掌控的,既需要个人努力地修行,也需要顿悟的机会。顿悟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但这之前长期的修行也是不可或缺的。

56、 智者要想积累财富,只有施舍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经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门路。(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57、 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是五阴之中,不见有人故空。又如瓶体非实,是假名有,如是五阴之中,不见有五阴故空。(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四

58、 真正的平静,不是你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而是用一颗平与的心态,看人间万象,听花开的声音,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59、 曲人中行于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侨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入初地品

60、 虽然一切有相皆是虚妄,但念念为善,处处为善,时时做恶,都还是会受因果报应的,一点也不能马虎。每一层天各有自己的因果大律。即便是大彻大悟的祖师们在行为上也是不舍一法,在心上可以空,但在行为上是不可以放弃服务大众的机会。宇宙中的一切,无实无虚,非真非假。

61、 不要在无明烦恼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当下觉悟、当下寂灭无明烦恼,就是菩提涅槃。

62、 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古印度)马鸣《事师法五十颂》

63、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也不必苦口。在入际交往中,要学会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64、 逝去的如昙花一现,转瞬成灰,刻在记忆中;未来如雾里看花,虚虚实实无法把握,所以聪明的人会认真把握转瞬即逝的现在。珍惜此刻拥有的一切,享受现时的平安和喜乐,才能得到幸福。

65、 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狮子吼菩萨品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人解,皆名谤法。《大乘集菩萨学论》

66、 不必强求完美,要豁达地对待人生。我们什么时候能看清和正确对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对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时候。

67、 每当生活中遇到失败和意想不到的打击时,我们应该总是这样提醒和勉 励自己: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 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68、 佛说:有人因贫苦而多怨恨,与众生无端结下恶缘。菩萨布施的时候,对怨家、亲人一视同仁,不记念过去的旧恶,也不憎恨作恶的人。

69、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一证严法师

70、 静由心生,心不静,则烦恼生。在繁杂的人世间,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微妙,无疑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71、 悟,虽只一刻,但要能历经长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 验,凡事耐烦,这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

72、 【矮檐下要低头】 人到矮檐下,一定要低头,因为肯低头的人,就不会撞到矮檐 上。

73、 【金钱名利身外物】 谁都知道“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但是许许多多的众生还是为此辛 辛苦苦了一生。

74、  官场一如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是演员。官场只是你人 生的一部分,有时间去扮演那些不同的面孔,不如守护好自己的一颗平 常心,等你离开官场,走下戏台之后,也好有一处安置灵魂的地方。

75、  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 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布施。但是对于我们这 些平常人来说,要拥有佛家这样的境界,先要有正确的金钱观。

76、 山羊被杀因作声,飞蛾投火由火色。水鱼悬钩为吞饵,世人趋死以境牵。——《佛夺行集经》

77、 为什么有人常去算命、问运气?师言:“其实有一分正信、正念,自己就可以转运。慈济贫户个案中,有很多是算命的。”

78、  不要轻易耻笑你自认为能力比你差的人,因为我敢确定你绝 不是这个世界上能力最高的人;也不要轻易嘲笑你自认为学问不如你 的人,我同样可以确定你绝不是人世间学问最高的人。你笑别人,别 人也会笑你,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所谓“山外青山楼 外楼”。

79、 佛经中告诉我们,所有的修行方法以及为修行所做的付出和努力,重点都在于断除烦恼、降伏白心和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发挥内在的潜能一一爱心与智慧。这样修行才会有实质性进展,修行才会对成就起到重大作用。无论身处逆缘还是顺缘,只要我们具足正确的见地,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增长修行的助缘。

80、 天堂本来是黑的,只有天使才是亮的。天堂因为天使之纯净而美好显现,地狱因为魔鬼之邪恶而示现恐怖。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地狱随心而现,随识而变。

81、  稍有点本事就到处夸耀的人容易遭人耻笑。真正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 我表现绝对无可厚非,只有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花要半开,酒 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 的开始。

82、 能大智若愚地对待他人,才可免除计较而自在;能精明地对待自己,才能把握时日和人生。

83、 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沙砾。假如没有相互关照,那 么我们永远是沧海一粟,随着大浪淘沙,懵懵懂懂地奔波而已。除非有一 天,得到命运的垂青,浮上水面,闪烁在阳光下,成了一粒金砂,被人慧眼 赏识,但这机遇实在是太渺茫了。所以,只有自己努力地为自己打磨,才能 够脱颖而出。

84、 【禅语感悟】 盲人提灯笼是多此一举吗?在别人看来,盲人提灯笼确实是瞎子点灯 白费蜡,可对迎面而来的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 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不至于挨碰。

85、  假如有人要挑衅你的忍受底线怎么办?如果是不认识的人, 你们无冤无仇,人家可能仅仅因为看不惯你才故意挑衅,回避就是 了;如果是熟悉的人,人家挑衅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你不妨再降低 一点底线。如降到不能再降,对方还要得寸进尺,那肯定是个无赖, 你能做的,就是将其交给上帝。

86、 归命弥陀,就是要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交到弥陀的手中,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光明的黑暗的,可以人前显示的、不可以人前显示的,完全向弥陀打开,任由弥陀处置,如重病待死的病人,一任医生安排。只要你肯彻底交出去,阿弥陀佛就会彻底负你的责。

87、  我常常无法面对自己灵魂里的丑陋,这种丑陋或者是一种自 私,或者是一种贪婪,甚至是一种龌龊的恶。因此我时时渴望自醒, 渴望发自内心的公义、给予和良善。这是一种艰难的自修,是一次灵 魂的洗礼和长途跋涉。我必须如此,否则不能使自己的灵魂获得救 赎,不能获得安详快乐的人生。

88、  慈悲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慈悲是在为我们修福,对别人慈悲就是对自 己慈悲。慈悲的心就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 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 们的人生没有绊脚石,更重要的是让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89、 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明)澫益《灵峰宗论》卷四之一,《答卓左车茶话》

90、  妄言自损,守中多做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背后骂我的人 怕我;当面夸我的人看不起我。”因此,人要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 管住自己的舌头。

91、 禅宗关于悟道有一个中心观念,便是佛性禅心存在于每个人身边。不仅悟道是这样,生活中许多事情也是如此,有人终其一生苦苦寻觅的东西,原来就在他的眼前,只是他没有发现而已。画饼不能充饥,悟道全靠自己。在觉悟真理的过程中,常常是偶然间顿悟。

92、 人要学习各种谋生技能,一生至少要拥有三张执照。(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3、 六与文化【禅语人生】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94、 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就像是同一棵参天大树上数不清的树叶一样,乍一看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捧在手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很多的不同点,并且越是观察得仔细,不同点就会被无限放大。

95、 结婚后,他会变得更唠叨,时常会提醒你在工作时要多看别人脸色,不要强出头。

96、 一个人的一生需要跟很多人产生交集,只要有交集,就少不了会得到人 们的帮助。一个人能成功,重要的一点是有很多人愿意支持他。你先帮助他 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他自然也会给你你想要的。

97、 皈依的人要有个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只将驶向哪一个方向?一定要有个目标。而为人皈依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比如眼见船只已经快迷失了,赶快亮起灯塔的灯让他们知道方向,这就是责任。

98、 我们为什么要修心?佛陀在经典中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心向善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能成为善;如果我们的心向恶的话,所说的言语、所做的行为都会成为恶。我们的所言所行成为善还是恶,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同样,我们获得快乐还是遭遇痛苦,也完全是由自心的善与恶来决定。

99、 山川草木,大地山河无不蕴藏着无限的禅机;煦日照耀,微风吹拂莫不透露着诸佛的法音,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一切都充满真的纯净、美的纯德、美的纯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