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忠君爱国之人都被后世的文人墨客着墨赞颂,而奸佞小人肯定也都逃不过唇枪舌战。

清朝名臣李光地就与众不同,他明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非常之大,康熙帝将其视作知己,雍正更是将其当作偶像,可后世提起他却并无称赞,反而都是指责,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一件“丑事”。

人物生平

李光地生于1642年,祖籍福建延平。童年时期的李光地生活平静而又安稳,因为他天资聪颖,家人都相信他以后会大有成就。

可是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李光地13岁的时候家里被山贼打劫,幸好全家人都顺利脱险,没有受到伤害

死里逃生的李光地十分痛恨反叛之人以及盗贼,开始勤学苦读,希望能够步入仕途,保护家人及更多被迫害的无辜百姓。

皇天不负有心人,1664年李光地乡试中举,后一路过关斩将,会试中更是高中进士。

1672年9月,李光地进入翰林院任职,自此正式步入仕途

1673年5月,李光地返乡省亲,在此期间,发生了改变其命运的一件大事。

平定三藩之乱

李光地回家省亲之际,靖南王耿精忠联合平西王吴三桂与平南王尚可喜起兵造反。

造反第一步便是将清朝的各位朝廷命官控制起来,一方面原因是削弱清朝实力,其次就是壮大自己的阵营。

李光地必不可免地成为了靖南王的猎物之一,可想而知李光地誓死不会成为自己深恶痛绝的人,听到风声后立马带家人躲进了深山

与李光地有相同遭遇的还有一个人,那便是陈梦雷。陈梦雷与李光地同朝为官,祖籍也是福建,与李光地一同回乡省亲,一路上互相照应,也算是朋友了。

不过陈梦雷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直接被靖南王活捉,被迫成了靖南王的幕僚

李光地躲进深山老林后并没有就此不谙世事,而是积极收集靖南王反叛的消息。

收集军情的期间就遇到了陈梦雷,与陈梦雷洽谈过后,李光地将自己所知的叛军军事部署以及进攻路线都写进奏折,藏进蜡丸中,派人进京交给康熙。

李光地所托之人从山间小路逃出福建,在进京途中遇到了内阁学士富鸿基,富鸿基将奏折转呈给康熙。

康熙看到奏折之时,对于耿精忠的反叛,是意料之中的,可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眼看奏折传出已有三月之久,康熙立即派爱新觉罗·杰书出兵前去平定叛乱。

李光地正式进入康熙的视野就是此次事件,第一印象留下得非常之好,对以后的仕途肯定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康熙见到李光地却是在六年之后,因为传递消息时,李光地自己并未逃出福建,而耿精忠知道有人传递消息给康熙以后更是将福建封锁,李光地被困无法离开福建。

康熙十六年,耿精忠投降,康熙这才派两员大将前去寻找李光地。当他们找到李光地的时候,得知李光地宁可四处逃难也不愿意与耿精忠为伍,对耿精忠十分敬佩,并将此事汇报给康熙。

康熙一听心中大喜,有此忠君爱国之人,实乃国之大幸,君之大幸。随即通知李光地进京任职,提拔他为侍读学士。

李光地收到圣旨后便出发前往京城任职,刚走到福州便得知他的父亲因病去世。

李光地只得返乡守孝,这一守便是三年光阴。等到康熙见到李光地时,已是六年之后。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正式返京任职。康熙一听李光地回来了,都没有让他去吏部报道,等吏部重新安排职位,而是直接让他进宫面圣,授予内阁学士职位。

李光地加官进爵的速度说是飞升也不过分,毕竟六年前返乡的时候还是七品芝麻官,三年逃难,三年守孝,再度归来之时竟摇身一变成了从二品大官。

李光地任职期间给各位皇子授过课,其中便包括四皇子胤禛,对于李光地的学识,各位皇子都是十分肯定的,胤禛更是成了李光地忠实的“粉丝”。

举荐能人,收复台湾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经去世,长子被杀,次子继位。李光地得知此事后,随即建议康熙趁台湾政局动荡的时候,将其收复。

事实上康熙也有收复台湾的想法,只是大臣索额图另有想法,觉得台湾资源匮乏,发展也不好,出兵讨伐,还要浪费财力物力去经营、统治,根本就得不偿失。

李光地看出康熙想一展宏图,便在早朝之时当众举荐施琅作为元帅前去收复台湾。

各位大臣一片哗然,因为施琅此前曾是郑芝龙的部将,后投奔郑成功,却因与郑成功的部下起了矛盾,全家被郑成功杀害,最后施琅归顺了清朝。

由于施琅三次易主,清朝并不相信施琅,并不给他施展拳脚的机会。

李光地心里明白各位大臣的顾虑,以自己的性命担保施琅不会叛离清朝,力排众议给了施琅一个翻身的机会。

康熙十分相信李光地,不仅任命施琅做了福建水师提督,更是给了一个太子少保的头衔,让他率兵收复台湾。

施琅是个明白人,李光地如此全力举荐,对他来说恩同再造。知道自己的表现不仅关系着恩人李光地的身家性命,更是自己触底反弹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所以施琅对于此次机会十分珍惜,从排兵部署到上阵杀敌,施琅都尽心尽力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不负众望,成功收复台湾,为清朝立下大功。施琅的成功与李光地的举荐有莫大的关系,而对康熙来说,不管是平定三藩之乱还是收复台湾,都是自己在位期间的大成就,这两个巨大的成就都有李光地的功劳,可想而知康熙为何越来越器重李光地了。

丑事暴露

收复台湾的时候李光地没有在京城,而是告假回家侍奉母亲去了,一直到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才回到京城。

对于李光地,康熙有意培养,所以不同的职位康熙都让李光地试过,而李光地也没有让康熙失望,每个职位都有良好的表现。

康熙三十七年,李光地被康熙任命为巡抚,正春风得意的时候,李光地遇到了一个让他身名狼藉的人。

这一年,康熙出巡,到了盛京以后,有一个囚徒献诗一首。康熙拿到诗以后阅读了一番,感叹此人有如此好的文采,却是个囚徒,实在可惜。

康熙不忍如此的才子继续流放,直接下令赦免此人,并让他进京任职。此人便是三藩之乱的时候,与李光地一同返乡的陈梦雷

陈梦雷返京后不久,就写下了《与李光地绝交书》,在里面写了李光地不为人知的“丑事”。

原来陈梦雷被耿精忠活捉后,并没有臣服于他,而是称病避开耿精忠,不愿为其效劳。

不仅如此,陈梦雷在敌营深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私探军情,并且将其整理好准备传给康熙。

奈何陈梦雷身在敌营,根本没机会将军情传递出去,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梦雷遇到了前来刺探军情的李光地,便告知李光地事情原委,将军情交给李光地。

令陈梦雷没想到的是李光地居然将这份功劳一人独占,在汇报军情的奏折里只字未提自己

耿精忠投降以后,叛军全部处死,陈梦雷也身在其中。李光地虽为陈梦雷求情免其死罪,却对陈梦雷搜集军情的事情仍然没有提起只言片语,陈梦雷因受牵连获罪流放盛京

李光地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活到了五十多岁,居然受此大辱。李光地随即呈上了为自己辩论的奏折,称自己确实曾经去找陈梦雷商量过此事,并且还劝陈梦雷离开耿精忠。

陈梦雷对自己的劝告一言不发,至于陈梦雷为什么说军情是自己搜集的,李光地并不知原因。

康熙知道此事后并没有深究,而是将李光地派去治理京城的水患,以此来转移大众的视线。

康熙的做法其实可以理解,军情已然传到自己手中,而李光地为官期间表现良好,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就因为一个籍籍无名的人不知真假的控告,就要与李光地不合,这岂不是让自己损失了一个治国的人才,也就是说,李光地对康熙来说还有利用价值,康熙不愿意让李光地与自己离心。

总结感言

其实陈梦雷对李光地的控告也不是毫无根据,毕竟三藩之乱一开始李光地就带自己的家人躲进了深山,想要获得军情本就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而陈梦雷则深入敌营,有很多手段可以获得情报。

再者说陈梦雷身为囚徒,如果自己做过反叛之事,肯定不敢直面康熙,更别说控告一个朝中重臣,以陈梦雷的头脑,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他怎么会不知道。

不过反过头想想,如果李光地真的剽窃了陈梦雷的情报,当陈梦雷被处斩的时候完全可以袖手旁观,这样自己的秘密就石沉大海,再无真相大白的时候了。

李光地不但没有袖手旁观,还两次向康熙求情留下陈梦雷的性命。不知此举是作为一个清白之人顾及友谊,还是作为一个剽窃之人最后一丝善念。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