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一句指的是什么

一句是现代人用标点隔开的短句(古代没有标点),无论是逗号还是句号之类的,好比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四句,奇数位置称为出句,偶数位称为对句,合称一联。

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组成:词牌名、题目。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

2.古诗怎样算一句

一位网友的求助)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一行“墙角数枝梅”算不算是一句?有的参考书中说第一行就是一句,可有的老师认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到底哪个正确?请教各位老师!!!

我们习惯上好象是一个标点,就是一个句子。实际上按句子成分来看,一个句子应该有自己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特殊句子除外),古诗由于其句子的凝练性和跳跃性,就不能一概而论。这首梅花诗应该算四句,“墙角数枝梅”是个名词谓语句(“数枝梅”做谓语),“凌寒独自开”(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梅”),后两句实际上是个倒装的因果复句:因为有暗香飘来,所以知道它不是雪(这个复句由两个单句组成)。不过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而已。

3.古诗的前一句是什么

《易水歌》就两句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全文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7 说《易水歌》 怎样鉴赏诗歌?作者在这里为我们作了示范。仔细阅读本文,想一想,《易水歌》中的轻轻二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

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1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2〔荆轲(?—前227年)〕战国卫人(今河南北部)。

称荆卿,又名庆卿。为燕太子丹客卿。

受命赴秦刺秦王,事不成而被杀。《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及众宾客白发冠而送之。

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句子。

4〔“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楚辞·九辨》中的句子。 5〔“明月照积雪”〕南朝谢灵运《岁暮》诗句“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唐代杜甫《登高》中的诗句。 6〔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汉古诗。

7〔专诸(?—公元前515年)〕春秋时吴国堂邑人。吴公子光(阖闾)阴谋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荐专诸于光。

僚十二年,光具酒请僚,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立死。专诸为僚之随从所杀。

公子光遂自立为王。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刺客列传》。

参考资料: 。

4.“古诗的前一句或几句”叫什么

古诗中律诗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一、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 ,即十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

二、律诗各联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三、示例

1、宋·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颔联】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颈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

2、唐·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

3、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颔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颈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

4、唐·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

5、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首联】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颔联】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颈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尾联】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